密林猎手提莫,为什么感觉现在吹捧狮子的人有很多?
来看看实事吧朋友们,不用多说,实事胜于雄辩,希望虎吹们拿出来真实的新闻和地址来说话,别这专家那数据的,都没吊用,
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
1997年,白俄罗斯动物学家们启动了一项有关猞猁的研究项目,观察欧亚猞猁与狼的斗争情况。在长达20年时间的观测研究过程中,动物学家们仅仅在纳利博基森林里就记录到16起猞猁主动猎杀狼的事件。
甚至有一种说法,说白俄罗斯的猞猁将狼杀到“断子绝孙”,因为猞猁专门挑狼幼崽下手,狼为了延续后代,不得不调整繁育策略,设法保护幼崽。有时候狼群在森林里活动,一旦闻到猞猁留下的气味,会马上逃离那片区域,用“落荒而逃”来形容狼群都不为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狼群会害怕单独活动且体型较小的猞猁呢?难道狼群打不过猞猁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1、投机的夜间猎手:猞猁猞猁是体型似猫而远远大于猫的猫科动物,猞猁属下一共有四种动物,分别是西班牙猞猁、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
其中西班牙猞猁是欧洲最大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在欧洲西南部,与狼没有交集,也就不存在与狼斗争的情况;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体型较小,战斗力比较弱,无法与狼抗衡,狼甚至是短尾猫的天敌。
那么唯一与狼有交集且能猎杀狼的,就只剩下欧亚猞猁了,它是四种猞猁当中体型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欧亚猞猁的相关情况。
欧亚猞猁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不过猞猁是喜寒动物,基本上生活在北温带寒冷地区,即使在北纬30度以南也有分布,也是栖息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的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
成年猞猁的体长在130公分左右,体重大约32公斤,尾巴比较短,不到25公分,它们的前腿有五根脚趾,后腿则有四根脚趾。我国猞猁分布比较广泛,内蒙古、新疆、西藏和东北各地均有分布,不过猞猁的整体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十分机警,听觉发达,耳朵经常转动,能够听到数十米外鼠类活动的动静,而且昼夜都在茂密的森林里活动,可以捕食小型鼠类,还可以捕获树上的鸟类。但是这并不不是说猞猁只吃小型哺乳动物,长白山地区的猞猁还会捕食狍子等较大的有蹄类动物。
猞猁捕猎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伏击的方式,它们善于埋伏在猎物经常出现的地方,借助石头、大树等作为掩体,等到猎物走近时,才发起突然袭击,捕获猎物。猞猁的忍耐性非常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的守候几个昼夜,它们很会节省体力,不喜欢对猎物穷追猛打。
猞猁还很聪明,遇到危险时会立马爬到树上躲避,如果来不及就在地上躺着装死。如果捕获的猎物比较大,一顿吃不完,猞猁还知道把剩余的食物藏起来,留着下一顿吃。
在自然界中,生活在森林里的老虎、豹子、熊和狼都是猞猁的天敌,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表示疑惑,本文不是在介绍狼怕猞猁吗,怎么狼也是猞猁的天敌呢?
事实上,说狼与猞猁是竞争关系可能会更加准确,一旦狼群发现有机会猎杀猞猁,是不会放过的,但很多时候猞猁为会占上风,而真正让狼害怕的地方,是猞猁专门猎杀狼的幼崽。
总之猞猁作为食肉猫科动物,具备机警、活动灵活、会伏击、会爬树等战斗优势,这些优势让狼群在森林里对猞猁无可奈何。
2、狼群为什么闻到猞猁的气味会落荒而逃?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猞猁属下的四种猞猁,只有欧亚猞猁有机会、有能力与狼一较高下,而狼群害怕猞猁的情况,具有权威数据记录的主要发生在白俄罗斯。
根据从1997年到2017年长达20年的观察,白俄罗斯的动物学家们对纳利博基森林里猞猁与狼长期斗争的情况进行了记录,其中一组数据显示如下:
1999年~2011年,猞猁生存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0.45只的时候,幼狼在半岁以内存活率为70%;
2012年~2015年,猞猁生存密度在每百平方千米1.5只的时候,幼狼在半岁以内存活率下降到了37%;
2016年~2017年,猞猁生存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2~5只的时候,幼狼在半岁以内的存活率只有4%!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猞猁数量增多,会让狼幼崽的数量减少,用一句夸张的话说:纳利博基森林里的猞猁,几乎让那里的狼群“断子绝孙”!
所以狼群闻到猞猁的气味就落荒而逃的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猞猁专门猎杀狼的幼崽
正如前面所说,猞猁的种群数量是与狼幼崽的存活率呈反相关的,猞猁越多,狼幼崽存活率就越低。猞猁之所以猎杀狼群幼崽,是因为猞猁与狼属于竞争关系,它们生活在同一片森林,食物高度类似,生态位高度重叠。
如果两个物种属于竞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会出现“竞争排除”的现象,也就是说猞猁与狼只有有机会,都会想方设法猎杀对方,以减少对方对有限食物资源的竞争。
当狼群在一处森林里闻到猞猁的气味时,它们便不再此处打窝下崽,以免未来幼崽被猞猁猎杀,所以就“落荒而逃了”。
2、落单孤狼很可能会被猞猁猎杀
除了处于幼崽安全的考虑,成年狼也会忌惮猞猁的攻击,尤其一些落单的孤狼,遇到猞猁很可能不是对手。
狼的作战能力体现在团体协作和奔跑耐力,狼群往往会消耗猎物的体能,但如果是单独的一头狼,与猞猁战斗的话占不了便宜。
猞猁是捕猎高手,活动灵活,擅长伏击,在白俄罗斯动物学家们的观察中,曾多次记录到猞猁主动猎杀狼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成年孤狼。
所以说,如果是一头孤狼在森林里闻到了猞猁的气味,很可能会遇到危险,赶快离开有猞猁生活的地方才是明智选择。
3、猞猁生活的区域不利于狼群发挥战斗优势
猞猁一般只在有高大树木的密林或山中生活,尤其是针叶林地带分布较多,它们几乎不会离开山林。因为山林里有猞猁喜欢吃的鼠类、鸟类等猎物,猞猁在山林里可以发挥战斗优势。
但是对于狼群而言,山林反而成了它们集体捕猎的障碍,狼无法在森林里发挥战斗优势,而且一旦猞猁上树,狼没有任何手段将猞猁猎杀。
因此当狼群进入一片有猞猁生存的森林时,一般都比较谨慎,它们往往会选择离开猞猁生活的区域。
总之,说狼闻到猞猁的气味会落荒而逃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有猞猁生活的区域,尤其在密林之中,狼的日子不会好过,猞猁一有机会就主动猎杀狼的幼崽,所以狼群选择离开这片树林是明智的。
3、狼群真的打不过猞猁吗?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感到很疑惑,觉得狼群怎么可能不是猞猁的对手呢?其实有这种疑问是正常的,因为从战斗力而言,猞猁确实不是狼群的对手。
猞猁是独居动物,体型也比狼小一些,即便它的动作灵敏,也架不住狼群的围攻,尤其在一片空旷之地,猞猁无论如何都逃不出狼群的围攻。
比如在北美地区,那里的地形很多都是一马平川,北美狼群规模很大,一群狼平均有7~10只(规模有10只的狼群已经很少见了,千万不要误以为会有上百只规模的狼群),它们经常抢夺美洲狮的食物,甚至还会猎杀美洲狮。所以从战斗力上来看,独来独往的猞猁无论如何都不是狼群的对手。
而在白俄罗斯的纳利博基森林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乱木,这对猞猁来说是天然的优势,但对狼群来说就是障碍,森林乱木太多不利于狼群规模的扩大,因此那里的狼群规模很小,甚至会有很多孤狼。
在这种情况下,成年狼面对猞猁时,凭借体型优势尚可自保,但如果是狼幼崽,就只能被猞猁猎杀,猞猁大部分时候也只朝狼幼崽下手。
所以说,狼并非打不过猞猁,而且狼也属于猞猁天敌之一,狼群一有机会绝对不会放过猞猁。但是狼担忧的是自己的幼崽,它们没办法无时无刻保护幼崽,只能选择远离猞猁生活的区域,才能更好的繁衍下一代。
4、结语猞猁长的很像猫,但是比猫的体型要大很多,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大野猫,但它并不软萌,而是极其凶狠的食肉动物。
猞猁与狼算是一种竞争关系,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与斑鬣狗一样,它们互相猎杀,是永远的宿敌。
如果狼群进入一片有猞猁生存的林区,闻到了猞猁的味道,狼群往往会选择“落荒而逃”。这并非狼群打不过猞猁,而是在密林之中,狼群很难保护好自己的幼崽,为了不“断子绝孙”,狼群只能远离猞猁。
关于猞猁的话题就介绍这么多,读者朋友有其他观点和看法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出来!
为什么却有人认为可以打赢老虎呢?
狮虎斗是最热门的斗兽,也是个很无聊的斗兽,狮虎同科同属,各方面非常非常接近,其他的热门斗兽有是同属动物斗的吗?
说狮子比老虎厉害很多,肯定是错误的,反过来也不对。下面试着比较下。
1、体型。狮子和大型虎差不多重。看过去的狩猎记录,东北虎大于孟加拉虎,孟加拉虎约等于狮子。东北虎不少达到250千克以上的,孟加拉虎和狮子达到220千克就是大个体了。
现代科考却反过来了。东北虎科考实测的平均体重反不如孟虎和狮子,近几十年,东北虎雄性实测平均约180千克,雄狮视不同地区150-210千克都有;雄孟虎测量的一些虎王倒是很大,平均有210-220千克,不过只是虎王,年轻流浪雄虎肯定轻得多。
所以说体重是个浮动量,知道个大概范围就可以了,精确到个位数没意义。极大个体的狮虎,空腹能达到270千克,超过300千克的一些记录可能都是夸大的或含有大量胃容物的结果,再大的都没有任何可信度了,有些数据甚至压根就是捏造的。
虎的体长要大于狮子,虎最大体长可达2.2米,东北虎孟虎都有记录,狮子鲜有过2.1米的。狮子肩高要略大于老虎。比头骨的话,狮子的头骨要比老虎大一些。
可以说,论体型,狮子和大型虎各有千秋,总的看差不多大。
2、硬件。狮虎硬件没有很大差距,那些说差距很大的都是夸大其词。例如,狮虎心脏其实差不多大,都是体重的0.6%;肌肉占比也差不多,都是50-60%;前腿粗细也相差不大,前臂围都是40多厘米。
老虎的优势就在于犬齿和咬合力。雄虎的上犬齿露出部分平均长5.8厘米,雄狮的上犬齿长5.2厘米,这是包括了虎的所有亚种,东北虎和孟虎犬齿可能比狮子长差不多1厘米。
虎的咬力也比狮子大一些,而且老虎的咬力商也比狮子大,这意味着同体重也是老虎的咬力大一些。
狮子的优势在于鬃毛,打斗中能保护脖子不容易被锁喉,令对手咬到一嘴毛或缠住对手爪子。
3、软件。狮虎速度差不多,都是55千米/小时,有人说老虎时速80是讹传。
狩猎成功率方面,有说法老虎只有5%,这是计算方法错误,实际上狮虎捕猎成功率都能达到30-60%。捕猎成功率取决于环境,在开阔地比较低,在密林比较高,这比的其实是好不好潜伏和靠近,不是动物的能力。
打斗经验方面。狮子同类相残更严重,其次孟虎,最后东北虎,因为东北虎密度低,同类都很难见面。临场经验应该是狮子最丰富,但狮子玩的都是群殴,也许单挑经验不如老虎。
捕猎方面,狮虎都有捕杀野牛的能力,也有放倒大象、犀牛、河马和长颈鹿这些大猎物的能力,东北虎还能捕杀差不多大的棕熊。捕猎方面也是各有亮点。
4、结论。狮虎一些指标可能在平均值上有细微差距,但具体到个体,这点差距没意义。比如,狮子的肩高总的说比虎大一些,但各自范围高度重叠,存在很多肩高比狮子大的老虎,也存在很多肩高比老虎小的狮子。
虎的犬齿更粗大,咬下去更为致命。狮子有鬃毛,也许关键时候能保一命,多给他一次反击的机会。这些差距都不足以在战斗开始前就决定胜负。
大家喜欢争论狮虎斗地址,其实未分出生死的半截地址也是没意义的,这一秒A可能压着B打,只要不致命,下一秒B也能秒了A。分出了生死也只能说这两只动物在这一场的胜负,无法断定狮虎整个物种谁强谁弱。
因此,狮虎斗看个体,看临场发挥,胜负难以预料。
这两种大猫太接近了,接近的比较无聊,希望大家能把关注点放到更多其他动物上,就会发现狮虎斗多么无聊了。个别人喜欢吹狮子黑或者老虎,实际上狮虎很接近,吹老虎就是吹狮子,黑老虎也是黑狮子,大家觉得呢?
豹女什么时候上线的?
是2009年12月7日上线的。
在英雄联盟游戏中,奈德丽(狂野女猎手)是对战MOBA竞技网游《英雄联盟》中的角色,她拥有出色的消耗能力,可以在超远距离使用标枪,在她变身为豹子形态后具有超强爆发性和机动性。
奈德丽是一位在密林深处长大的追猎大师
野外遇到野鸡能不能抓?
野鸡原名雉鸡。相传西汉吕太后本命吕雉。民间为了避讳,遂将雉鸡改成了野鸡。
这个名称,咋一听,有人可能认为同鸡之间一定有莫大的关联,正如野猪和家猪样。其实,不然。
鸡的祖先是原鸡,野鸡属于雉鸡类,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比较疏远。农村地区广义上的野鸡,包括了山鸡、松鸡、竹鸡……这类雉鸡类。根据科学统计,世界上雉鸡类一共有30多种。我们比较常见的那种,一般指七彩山鸡,有些地方也称锦鸡。
雄性山鸡因为漂亮独特的外表,曾经获得过一个高贵的称呼——凰。在一定的时期里,古人因为雄性山鸡绚丽的外表,将它们误认成凤凰和鸡的杂交后代。
在外观上,雌性山鸡同雄性山鸡差异巨大,甚至让人觉得不像同一种生物。雄性山鸡拥有绚丽的外表,身上羽毛色彩斑斓,包含了多种颜色。雌性山鸡外表则寒碜得多,羽毛主要为混杂着黑点的沙褐色。
每年春夏之季,为山鸡的繁殖季节。因为南北区域的温度差异,北方山鸡的繁殖时间同南方地区,相差了一两个月。南方地区的山鸡,主要在春季繁殖。北方山鸡的繁殖期,差不多要到夏季。
繁殖季节来临后,雄性山鸡之间,往往会爆发激烈战斗。双方互不相让,跳起来用爪子和嘴攻击对方。战斗直到一方落败结束。一些雄鸡甚至会因此受重伤,或者是失明。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山上捡到受伤的雄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完成交配之后,雌性山鸡一般会在低矮的灌木丛下,用树叶或者枯草筑巢产卵。每次产蛋6到12枚左右。一个多月后,小山鸡破壳而出,由雌性山鸡独自抚养。
经过数千年磨合,山鸡几乎在一定意义上对人类形成了依赖。它们的食物中,人类种植的作物,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山地越多的地方,山鸡的数量也越多。
我这边靠近大山,山下有成片旱地。十几年前,家家户户种植花生、油菜、芝麻等作物。那片区域野鸡数量,也因此特别多。在满月之夜,我们经常带着手电筒和网兜出去。一般来说,月圆之夜野鸡数量最多,它们活动也最频繁。
夜间,野鸡一般栖息在旱地边的低矮树枝上。用强光手电一照,它们便会一动不动仔细打量手电光。这个时候,你只用将手里网兜扣上去。一个晚上,我们最多抓到过一百多只山鸡。需要用扁担才能挑回去。
那个时期,农村山鸡数量比较多,还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从2008年开始,国家正式将山鸡列为二级保护动物。非法捕杀和食用都会受到法律惩罚。情节严重者,可能还会有牢狱之灾。
2000年,云南一男子彭某因为非法捕猎山鸡,情节比较严重,被判处十个月有期徒刑,2000元罚金。
2018年,河南一男子因为捕猎四只濒危白冠长尾雉食用,被森林公安抓获。最终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3万元罚金。
当然,并不是捕猎什么山鸡都会获得如此严重的处罚,主要看捕获的山鸡品种和犯罪情节。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捕猎、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比较严重者,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和没收个人非法所得。
因此,如果在野外遇见野鸡,我们不能抓,更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