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雄黄酒手雷,你见过蛇报复人类的吗?
老人常说如果遇到蛇,最好直接躲开,如果非要打蛇,那么一定要打死,否则你会遭到蛇的报复,后果非常严重!
1986年,湖北利川市一位名叫程地明的男子,据说因为捕蛇而被蛇类报复了五年。程地明与几个伙伴一次去山上捕蛇,这只不过是他平时常做的一件事情。程地明在上山的半路上,遇到一条非常罕见的蛇,当地人称这条蛇为“红脖颈槽蛇”。
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蛇的价格是很高的,程地明他们几个就想抓住这条蛇卖个好价钱。不过这条蛇跑的很快,程地明也没有放弃,一直追了过去。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当这条蛇逃到一个山洞时,突然窜出好几条红脖颈槽蛇,程地明他们几个吓得一边打蛇一边逃跑,最终躲过了蛇的围攻。
程地明回到家里后,把这个经历告诉了村里的街坊邻居,村里的老人听说之后劝告程地明,让他不要再捕蛇,因为蛇有灵性,如果惹怒了蛇类,会遭到他们的报复的。
程地明并未理会老人的劝告,毕竟捕蛇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他依旧做着自己的老本行。不久后的一天,同村的村民慌张的从地里跑回来,说程地明被蛇咬了,已经倒在地头了。
等村民赶到现场时,程地明已经没有了呼吸,在他的周围有几条毒蛇的尸体。如果只是这些事情,确实没什么好说的,长期以捕蛇为业的程地明,如果被毒蛇咬伤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可怪就怪在程地明去世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每年到了他被咬伤的那天,就会有很多蛇围着程地明的坟墓。这件事情在村子里一直流传着,村民也认为蛇真的会报复人类,此后也没有人敢再捕蛇。
那么蛇类真的会报复人类吗?程地明的遭遇是普遍存在还是个别案例?或者说程地明的故事本身就是杜撰的?毕竟蛇类报复人类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解释!
1、蛇类会报复人类吗?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很多老人对蛇类一直存有敬畏心理,这种敬畏除了畏惧蛇类本身,还因为老人认为蛇类具有灵性,如果伤害了蛇类会遭到它们的报复。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蛇类报复的事件大概率是巧合或者杜撰出来的,因为蛇类身为最普通的爬行动物,并没有所谓的灵性。
而且科学研究表明,蛇类的视力是非常差劲的,它们的视觉世界是非常模糊的,根本无法清晰的识别人类的面貌,在蛇类的眼睛里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一片红外线像素。
蛇类主要依赖发达的听力和神经系统,蛇类可以告知地面的震动来判断附近的环境与动静,并以振动的大小和频率来判断猎物的大小。我们常说的“打草惊蛇”,就是通过制造地面动静,让蛇类感受并离去。
另外,蛇类的嗅觉系统非常发达,当然了它的嗅觉不是依靠鼻子,而是靠分叉的舌头来感知空气中的气息,以此来判断周围环境和猎物的方位。
所以从蛇类的各个感知器官来看,它们根本无法识别人类弄面貌,如果有人打蛇,蛇根本就不知道是蛇打的它们。而且以蛇类的大脑容量,也不会对人类产生任何记忆。
2、那么程地明的事件又该如何解释呢?既然蛇类无法识别人类面貌,也记不住是谁打了它们,那么发生在程地明身上的事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这件发生在1986年的事情本身就是杜撰出来的,程地明被蛇咬伤甚至死亡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但是程地明死后五年的时间里,每年都有蛇类聚集在他的坟墓附近这件事,大概率是当地村民杜撰的。
程地明因为捕蛇而死,这在当地肯定会造成不小的轰动,而且在当年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认为蛇有灵性,不能打。
在十里八乡的村民艺术家加工下,程地明被蛇咬死的事件就变成了他因为常年捕蛇而被蛇报复的故事,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加惊悚离奇,便有了后来蛇类骚扰程地明坟地的传闻。
另一种情况是,蛇类确实去找了程地明,因为从科学的角度,蛇类像经常捕蛇的人身边聚集,是可以解释的通的。蛇类虽然无法识别和记忆人类的面貌,但是它们可以感受到空气中同类的气息。
程地明常年以捕蛇为业,身上很可能会染上蛇类的气息,一些毒蛇的毒液即使没有咬伤程地明,但程地明的衣服也很难避免被蛇毒沾染。
当程地明穿着沾染了蛇类气息的衣服外出时,蛇类通过嗅觉灵敏的舌头,感知到了同类的气息,那么蛇类很可能会把程地明误认为也是蛇类。要知道蛇类也是会以同类为食的,比如王锦蛇和眼镜王蛇,就经常猎食比自己体型小的蛇类。
所以说程地明吸引蛇类,很可能是因为他常年捕蛇,沾染了蛇类的气息导致的。但程地明死后五年时间里,蛇类在他的坟墓附近逗留这种情况,大概率是杜撰的,或者只是偶尔出现的巧合罢了。
3、那么人们在野外遇到蛇类该怎么办?人们去野外游玩或者去田间山林劳作,免不了出现遇到蛇类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下,人们该如何处理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打草惊蛇”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大部分人都怕蛇,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恐惧,但其实蛇类也怕人,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人类侵犯了它们的地盘,或者让蛇类感到了威胁,它们为了自保才会与人类一决高下。
所以“打草惊蛇”一直都是野外防蛇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式,人们在外出旅游或者上山劳作时,除了要穿戴完整的鞋子和长裤外,还有有目的地打草惊蛇,蛇类听到人类的动静,一般都会自行离去。
2、遇到蛇类主动离去是上上策
如果“打草”并没有起到“惊蛇”的目的,在野外不远处看到了蛇类,那么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主动离开。
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蛇类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受到威胁,如果你看到了蛇还要往前走,甚至主动挑衅,那就别怪蛇发起自卫反击了。而如果我们选择主动离去,大部分蛇类也不会上来追逐我们。
3、打蛇的技巧就是打到哪算哪
“打蛇打七寸”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验,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体现,打七寸指的是打蛇的要害部位,也就是蛇的心脏位置。
但是蛇类心脏的位置并不好确定,而且并不是所有蛇类的心脏都在“七寸”的位置,“打七寸”的操作难度实在太大了。
如果你不得不跟蛇类正面硬刚,手中又恰好有一根趁手的木棍,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抡起木棍使劲往蛇身上招呼,至于是不是七寸真的不重要。因为大部分蛇类在遭受人类的奋力一棍之后,即便不会一命呜呼,它也会快速失去战斗力。
4、如果遇到的是大型蛇类,恐怕就无能为力了
前面我们所说的应对蛇类的措施,针对的都不是大型蛇类,因为在绝对力量面前,所有技巧都是花里胡哨。
如果在野外遇到了身长五米甚至更大的大型蛇类蟒科和蚺科,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它们主动攻击你之前,拼尽全力的跑,跑的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因为一旦这些巨型蛇类缠绕住,恐怕就凶多吉少了,蟒科和蚺科会使用全身的力气仅仅缠绕住猎物,制止猎物停止呼吸和心博。在它们面前装死是没用的,因为蛇类能够感知猎物的心跳,你可以屏住呼吸,但无法让心跳停止。
有人说可以攻击大型蛇类的泄殖腔,蛇类的泄殖腔神经系统比较敏感。如果使用硬物或者直接用手大力攻击蛇类的泄殖腔,它们就会松开猎物甚至逃之夭夭。
但这个操作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运气爆棚,蛇类缠绕你的时候,在你的骨头断裂之前,你的手恰好能够着它们的泄殖腔,不过这种运气不亚于购买彩票中个一等奖。
4、结语关于蛇类,民间一直都有各种说法和传闻,“打蛇打七寸”、“打草惊蛇”等都是民间智慧的体现。
但是“打蛇要打死,否则遭报复”的说法就没有太多科学依据的,即便有类似事件发生,那也是巧合罢了,而且此类事件杜撰的可能性会更大。
关于蛇类是否会报复的说法,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说一说火药的由来和使用?
火药,又名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直到17世纪中叶都是唯一的化学爆炸物。火药一般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混合而成,其木炭是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由于火药的燃烧特性和能大量产生气体和热量,火药被广泛用作枪械中的发射药和烟火中的烟火药。
学术界一般认为火药发明于7世纪的中国,是中国术士为炼制长生不老药而得到的副产品。早在唐代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里,就有了早期火药配方的书面记载。火药的发现导致了烟花的发明和早期火药武器在中国出现。随后火药武器也陆续在阿拉伯、欧洲和印度出现。一般认为欧洲的火药技术是由阿拉伯人传播过去的。西方最早的有关火药的书面记录是由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于13世纪记录。
黑火药被归类于低爆炸性炸药,因为其较低的分解率导致了低爆炸威力。
现在虽然已经被无烟火药等低速的发射药及三硝基甲苯等高爆炸力炸药取代,但是现在还有生产以作为导爆的火工品用,另一方面烟火、鞭炮、模型火箭以及仿古滑膛枪的发射药使用。
炼丹家的原始火药
南北朝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用硝石、武当山雄黄、松脂和猪大肠脂肪混合制成白如冰的丹药,“服之皆令长生,百病除”。
唐
唐初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后用火点燃后能猛烈燃烧。
8世纪时中国炼丹家发明以硝石硫黄木炭为主要原料的“伏火硫黄法”:硫黄硝石各二两,研末,放在沙罐中,再将沙罐放在地坑中,四面填土,与地平,将三个皂角子,燃烧存性,用钳子逐个放入沙罐中,等到火灭之后,在罐口加木炭三斤,煅烧,到炭消三分之一,去余火,冷收之。用伏火法煅烧出来的物质,虽然还不是火药,但已经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一同煅烧了。
唐元和三年(808年)炼丹家清虚撰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记载了“伏火矾法”:以硫黄二两硝石二两,马兜铃三两半,研末,拌匀,入罐,放入地坑中与地平,将弹子大小的烧红的木炭,放入罐内,烟起,用湿纸四五重复盖,再用两块砖压上,用土掩埋”。伏火矾法比伏火硫黄法前进了一大步,伏火硫黄法的硝石硫黄混合物,因没有碳素,燃烧过程容易被融化的硫黄中断,为了补救,放入皂角子,使燃烧继续进行。伏火矾法则将硝石,硫黄,含碳的马兜铃一同混合,成为原始火药。
成书于9世纪中叶至五代的《真元妙道要略》(一说郑思远所著)记载:“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炼丹家对硝石硫黄化学性质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三十六水法》记载32个包含硝石的丹方。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记载硫黄和水银的化合实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用火焰的颜色辨别硝石的方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火药的发明
十世纪五代时期的敦煌(时属归义军)壁画,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火枪和手榴弹(右上方)的描绘。[14]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火铳出土于中国黑龙江,制作年代为1288年,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英国一位传教士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恩格斯在1857年发表的《炮兵》中写道:“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药,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
硝石是火药的关键构成之一,火药配方最早在公元9世纪晚唐时期的炼丹书籍中就有记载。
公元904年,杨行密军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是火药最早使用于军事记载,最早的火药武器则出现在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
影响
北宋《太平玉览》引《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有一位范子然说“硝石出陇道”。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扑硝生益州,……色青白者佳”,“硝石生益州及武都,陇西,西羌”,“硝石,味辛,大寒无毒,主治十二经中百二十疾。天地至神之物”。唐苏敬等编《新修本草》记载“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生山崖上,色青白,亦杂黑斑”。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消石,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涨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北宋《武经总要》的三种火药方含硝量50%、48.5%、38.5%,均低于基本的黑火药含硝量(75%)。[25][26]此外,在金人统治下的西安附近曾出土了火药石,据研究含硝量为60%,比北宋《武经总要》要高。
北宋
《武经总要》火药方之一
武经总要全前集卷十二火药制法
1044年《武经总要》中作者曾公亮、丁度和杨惟德已经记载三种复杂的火药配方,和利用火药制造霹雳火球、铁嘴火鹞等炸弹。
“蒺藜火球……火药法:用硫黄一斤四两,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捣为末;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剪碎,用桐油、小油各二两半,蜡二两半,熔汁和之。外傅用纸十二两半,麻一十两,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以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熔汁和合,周涂之……”。
此火药方含硝石,硫黄,含碳物的比例为50%:25%:25%”。
《武经总要》火药方之二
“火球……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一十四两,浓油一分……”。
其中硝石,硫黄,含碳物的比例为50.6%:26.6%:22.8%”。
《武经总要》火药方之三
毒烟球“火药法”:“球重五斤。用硫磺十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草乌头五两、芭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木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二分,捣合为球,贯之以麻绳一条长一丈二尺,重半斤为弦子。更以故纸一十二两半,麻皮十,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捣合涂傅于外。若其气熏人,则口鼻血出。"
其中硝石,硫黄,含碳物的比例为49.06%:24.8%:26.6%”。
武经总要中还记述,使用火药为兵器,以火箭和投石机搭载的炸弹形式出现。
霹雳火球制法。
1232年,南宋寿春县有人发明竹筒火枪,被使用来发射瓦土弹头。南宋陈规著《宋城录》已记载有铜铁制成的火炮。
现时找到最古早的金属制大炮约制作于1323年。但是元朝(1279年~1368年)之前的蒙古人有使用大炮来对抗当时的俄罗斯人,当时欧洲的罗吉尔·培根于1248年就有记载于其著作中。
1240年前后,阿拉伯人从中国获得到火药的知识,称来自东方的硝石为“中国雪”,他们还知道烟花爆竹,称之为“中国花”,又称火箭为“中国箭”。
在1304年阿拉伯人亦将黑火药应用在军事上,放在竹或铁制的管内,以射击箭枝。
一直到19世纪为止,黑火药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进燃料以及炸药。
欧洲方面,最早有大炮的纪录则为1313年于比利时根特市出口的大炮。而于14世纪中期,不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的文献也有非常多的大炮使用纪录。其实火药中只有三种成分是有用的,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分为硝酸钾。
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制作火药兵器的最大问题,还是难以生产能够承受火药爆炸力的炮管/枪管。所以欧洲亦有传说中国只使用火药来作烟火和炮仗。事实是13、14世纪以后,中国还是有大量使用大炮和火箭。例如北京的矮厚城墙,作用就是用来防御炮击的。而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首都亦在1421年由南京移往北京,相传就是因为南京附近的山脉都是极佳的侵入者对南京炮击地点。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明朝军队已经会步、炮(枪)、骑配合,并在一些战争中使用过三线战法。
根据日本的纪录表示,在葡萄牙人在1543年于种子岛登陆(或应说是撞船意外)前,日本并没有(或已失传)手持的火药兵器。而元朝大量使用火药似乎就是使火药兵器兴起的原因,不过之间仍偶有使用旧式攻城器械如投石机。
而在欧洲,15~17世纪则是火药兵器获得大量发展的时代。因为冶金术的进步,使得手持火药兵器逐渐改良。而火炮的技术亦渐渐超越由中国传入的技术。这些火炮技术则在后来由耶稣会的传教士传回至中国,而这些传教士亦被当时(明末清初)的皇帝任命为制作大炮的负责人。例如,清朝初年三藩之乱时,康熙皇帝便命令当时任时于钦天监的耶稣会教士南怀仁,制造大量新式火炮,以对付自云南起乱的吴三桂,其中最为有名的火炮称作“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是一种铜炮,重3公吨、炮长310公分、口径12.5公分、用药5斤、生铁炮子10斤。
17世纪后期,欧洲的黑火药亦用在和平用途上,例如采矿,筑路等。
于19世纪中后期,因为发明了无烟火药、硝酸甘油以及硝化纤维(硝酸绵)等炸药和发射药,而使得黑火药被这些炸药所取代。黑火药被用作和平用途,例如烟火、鞭炮等。
雄黄火车能带吗?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十三节第五十二条 下列物品不得带入车内: 1.国家禁止或限制运输的物品; 2.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的危险品、弹药和承运人不能判明性质的化工产品; 3.动物及妨碍公共卫生(包括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 4.能够损坏或污染车辆的物品; 5.规格或重量超过本规程第五十一条规定的物品。
为方便旅客的旅行生活,限量携带下列物品: 1.气体打火机5个,安全火柴20小盒。 2.不超过20毫升的指甲油、去光剂、染发剂。不超过100毫升的酒精、冷烫精。不超过600毫升的摩丝、发胶、卫生杀虫剂、空气清新剂。 3.军人、武警、公安人员、民兵、猎人凭法规规定的持枪证明佩带的枪支子弹。 4.初生雏20只。第五十一条 旅客携带品由自己负责看管。每人免费携带品的重量核体积是: 儿童(含免费儿童)10千克,外交人员35千克,其他旅客20千克。每件物品外部尺寸长、宽、高之和不超过160厘米。杆状物品不超过200厘米;重量不超过20千克。残疾人旅行时代步的折叠式轮椅可免费携带并不计入上述范围。其余符合规定的都可以携带。你听过最牛的歇后语是什么?
1、刚进庙的和尚念佛经———现学现唱
2、当了皇帝想成仙———贪得无厌
3、喝海水长大的———见过风浪
4、甘蔗命———吃一节算一节
5、财神爷打官司———有钱就有理
6、草丛里的眼镜蛇———歹毒
7、撑不开的伞———没骨头
8、刺猬的脑袋———不是好剃的头
9、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10、搽粉上吊———死要脸
11、朝廷的太监———后继无人
12、当着阎王的面告判官———没有好下场
13、苍蝇会蜘蛛———自投罗网
14、庙里的和尚———无牵无挂
1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6、小庙的神———没见过大香火
17、洪水淹粮仓———泡汤了
18、端着鸡蛋走夜路———提心吊胆
19、海参长刺———不扎人
20、苍蝇跟屎壳郎做朋友———臭味相投
21、筷子夹排骨———三条光棍
22、阎王开饭店———鬼都不上门
23、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24、逼公鸡下蛋———故意刁难
25、豆芽的一生———总受压
26、冬天的癞蛤蟆———装死
27、不见棺材不落泪———死心眼
28、财神爷发慈悲———有的是钱
29、裁衣不用剪子———胡扯
30、吃了三碗红豆饭———满肚子相思
打生化模式用什么枪最好?
氪金的6烈6盘玩法我就不说了,6烈龙基本没有带不起来的冲锋枪,6盘龙同理。就说说0氪金情况下如何选择武器。
手雷其实最好的当然是雄黄酒手雷,但是这个手雷目前非卖品,因此只能选择生化手雷,这手雷可以在挑战模式下获得。高爆手雷和普通手雷在终结者模式里对僵尸的伤害非常小,普通手雷0距离下的伤害只有200-300,高爆雷也仅仅500,因此作用并不大,有效杀伤僵尸的手雷只有生化手雷。
准性好的,推荐斯太尔和EVO,动力cpw也可以,这三把枪的后坐力很小,可以非常稳的压住弹道,威力也是可观的,不会像A180那样一百枪打不死一个僵尸。
子弹多的,加特林不得不说很强势,但是加特林太沉,破点之后很难逃跑,并且弹道如果不熟悉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小氪玩家可以买把幽灵m249,右键速射模式下弹道稳定并且威力巨大,可以较快的输出火力。
最后介绍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一把GP神器,MG36,这把枪售价16000GP,前置弹夹100发,购买火线币商城的生化弹夹和自带的会员弹夹后,子弹可以达到100/300,基本足够使用,这把枪的威力和AK类似,稳定性非常可怕,射击10米之内的目标基本感觉不到太大后坐力,50米外的目标一秒打3发,子弹稳定在一个点上。换弹速度很快,武器在机枪之中也算非常轻便,特别特别特别适合新手。
以下是我开小号用这把武器打出的高分,0氪金的笑脸号,全靠火线币购买的道具和这把机枪,纯守点,17回合4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