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黄祖的是谁,孙权的解烦军为何能履於泥如平地?
孙权,字仲谋,公元196年,15岁的孙权就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举孝廉、茂才,代理奉义校尉。公元200年随兄孙策讨伐刘勋、讨伐黄祖,都取得胜利。同年,孙策遇刺身亡,孙策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年纪轻轻就显示出不凡的管理能力,就连曹操也不由得赞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儿子若豚犬耳”。
公元221年,蜀汉刘备发兵亲征吴国,吴主孙权将大部分兵力调到前线,而身边的兵力就明显不足了。于是派遣书部胡综到各县按户籍募兵。胡综征募到六千人。孙权将这些人分为左右两部,称为解烦兵,也称解烦卫。可见当初具有护卫性质。命胡综兼任右部督,徐详兼任左部督。取名解忧,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
胡综,豫州汝南郡固始人,少年避乱江东,十四岁在孙策属下做门下循行,在吴郡与孙权一起读书。孙权任讨虏将军,任命胡综为金曹从事,跟随讨伐黄祖,拜鄂长。孙权任车骑将军,征召胡综任书部,与徐详等共掌军政机要事务。胡综善辞赋,有文采才用,“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让一个文官统领解忧右部,除了信任外,还说明解忧兵起先是作为左右护卫使用。
徐详,吴郡乌程人,吴都尉,后与胡综同任书部 ,是武官出身,担任解忧兵左部督。
东吴乃古吴越之地,多山多水,江汉、河流、湖泊、沼泽,星罗棋布,地理环境非常优越。民众傍水而居,素习水性,善于水战。《三国志•魏书》记载:吴‘’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则陆抄,不利则入水‘。’而且丹扬郡自古就是精兵之地。它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境内群山起伏,地势险阻。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兵器精良。山越民‘’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东吴军队半数来自于山越。所以,这次招募的解忧兵,也应不少来自于此。把这些人训练为善于跋山涉水、出奇制胜的劲旅是有良好基础的。再加之优良的兵器,水战、山战、陆战的军事装备。达到履淤泥如平地的水平,是不难的。
夏禹时代,就已达到“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琻”的技术水平,何况两千多年后的东汉。
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数为患。蕲春岗峦起伏,湖泊棋布,地势险阻。这时孙权想到了解忧军,命胡综帅解忧兵与后将军贺齐轻装偷袭蕲春,这时解忧兵发挥了昔日履淤泥如平地,攀巉岩如猿貁的特长,一举偷袭成功,活捉晋宗。
《吴书》记载,贺齐生性奢绮,尤其军事方面,兵甲器械极为精良,所乘船只奢华至极。既让解忧兵参战,不会不为其配备全副的军事装备。
同年,昭武将军韩当帅敢死军及解忧兵讨伐丹扬叛乱,取得胜利。
其后,都亭候陈修也曾担任过解烦督。
随着时代的发展,解忧兵不知所踪。但是,崇山水乡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丹扬兵、浙江兵,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战绩彪炳于史册。
张飞能杀掉赵云吗?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在长坂坡之战时,刘备等人在惨败后逃离了战场,有人前来报告说,赵云去投奔曹操了。当时张飞就恼怒万分,要去寻找赵云,还说找到后就一枪刺死他。那么张飞去追寻赵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真的要和赵云相遇交战,并能按照他说的刺死赵云吗?
一、寻找赵云的张飞。在长坂坡之战时,刘备和张飞杀出重围。在此时刘备身边仅有百余骑跟随,其他人都不知下落。此时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他向刘备报告说,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当时就怒叱道,赵云和自己是故交,岂肯背叛自己。但是张飞的看法却不一样,他认为现在刘备阵营势穷力尽,赵云也有投奔曹操,去寻求荣华富贵的可能。糜芳有在旁边说自己亲眼看见赵云西去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张飞听后说自己要亲自去找寻赵云,如果撞见,就一枪刺死他。于是张飞不顾刘备的劝说,带领手下二十余骑来找赵云。不过我们看张飞去寻找赵云的过程,就会发现是虎头蛇尾的。张飞并不是按照他说的,带领部下冲入曹营,来寻找赵云,而是带领这部下来到长坂桥就停止了行动。他让部下在马尾拴上树枝,在桥东的树林中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张飞本人则立马在长坂桥上,向西观望。二、嫉恶如仇的张飞。如果赵云背叛了刘备,张飞是必然要找他寻仇的。张飞此人是非分明,嫉恶如仇,他最看重兄弟间的情谊,也同样最仇恨背叛。当年徐州兄弟失散,关羽来到了曹营之中,在白马斩颜良诛文丑,回报曹操的恩义。但是这件事也引发了张飞对他的误会,认为他卖主求荣,不讲信义。于是在古城相会的时候,张飞面对迎来的关羽举矛便刺。他对关羽大肆兴师问罪,指斥关羽的不义行为。关羽为了表明心意,斩杀了蔡阳,这才解开了这场误会。在得知真相后,张飞方才大哭参拜关羽,与他相认。对兄弟情义如此看重的张飞,对赵云自然也是一视同仁。赵云在公孙瓒之时就与刘关张相识相知,用关羽的话来说,就如同大家的兄弟一般。如今糜芳言之凿凿,说赵云背叛刘备投奔了曹操,张飞怎么会不火冒三丈呢?正是对赵云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才使得张飞一定要追讨背叛的罪责。张飞的武艺与赵云不相上下,他没有必杀赵云的能力。但是如同当年对待关羽一般,张飞就算是千难万险,也绝不会放过背信弃义的叛徒。这正是张飞所说的撞见赵云后,一枪刺死他的原因。这虽然是一句气话,但也表达了张飞的心情和誓言。三、张飞追寻赵云的真实意图。我们看张飞追寻赵云的过程,这中间就出现一个疑问,既然是张飞要找赵云寻仇,为什么走到长坂桥就不走了?那他找赵云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更不要说一枪刺死赵云了。那么,张飞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其实此时的张飞早已经不是古时的张飞了。在张飞来到荆州后,有徐庶、诸葛亮的言传身教,让他明白仅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作为一员成熟的武将,要智勇双全才行。因此,张飞开始学会动脑,形成了粗中有细的性格。在此后的作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飞多次使用计谋,出奇制胜的军事行动。在张飞离开刘备去追寻赵云的时候,刘备就多次阻拦。刘备出于对赵云的了解,根本不相信赵云会背叛自己。在正史中说到这件事时,刘备甚至把手中拿着的手戟投向报告人。在张飞离去时,刘备还拿当年关羽的事情提醒张飞,自然会对张飞的心里有所触动。这样,张飞的这次追寻赵云的举动,就有着特殊的目的。张飞经过思考,也认为赵云背叛刘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张飞认为有必要去探察一番,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张飞的心中,有着两个方案,分别对应为赵云是否投降了曹操。如果赵云投降了曹操,他肯定会带领曹军跟踪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张飞就有了与赵云交手的机会。在两虎相争的情况下,张飞一定会拼尽全力,和赵云决一生死。在这场决斗中,张飞真的可能有一枪刺死赵云的机会。如果赵云没有投降曹操,他的行动肯定是有自己的目的。虽然张飞不知道赵云的目的,但是他可以肯定赵云的行为对刘备是有利的。他就有帮助赵云断后,保护他脱离战场的义务。这样一来,无论是哪种情况,张飞都要与曹军一战。这才是张飞在长坂桥停下来的原因。长坂桥地形有利,张飞在设下疑兵,防止曹军强行渡河后,独自镇守桥头。张飞凭借自己的勇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抢先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赵云投靠曹操,就在这里与他决一死战,如果赵云没有投靠曹操,撤退而归,张飞就在此接应,为他断后。事实果如张飞所料,在此后他得到了确切消息,赵云并不是背叛了刘备,而是去就刘备的家眷了。于是张飞便把自己的任务变为接应赵云。在赵云怀抱刘禅冲出重围的时候,张飞伸出援手,救下了处于危难之际的赵云。在此后,面对曹操的众多名将和大军,张飞在桥头三声大喝,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至此张飞完成了断后的任务,安然返回刘备那里。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我们看到张飞智勇双全的行为,如果没有他的独断专行,刘备一行人很可能再次遭遇不测。当时赵云去救刘备家小,并没有向刘备报告。如果没有张飞在长坂桥布置疑兵,预做准备,赵云很难甩开曹军追兵,回到刘备那里。更可怕的是,如果赵云把追兵引到刘备那里,没有准备的刘备一行人就难逃被曹军再次追杀的结果。因此,张飞在长坂桥的行动,与其是说为了追寻赵云,不如说是为了刘备断后,实际上张飞也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语:在长坂坡之战时,张飞得知赵云去投奔曹操的消息后,十分生气。他带领手下的二十余名骑兵去追击赵云,还扬言要一枪刺死赵云。其实张飞说的是气话,他对兄弟情义看得很重,自然对背叛的人恨之入骨。不过张飞粗中有细,他在长坂桥停留下来,并没有冲入敌阵。这是因为张飞对赵云的行动有了预案,相对于惩罚背叛者,大家的安全更为重要。张飞主动担负起断后的任务,如果赵云背叛,就在长坂桥与他决一死战。如果赵云没有背叛,张飞就接应他返回,迎击曹操的追兵。张飞把长坂桥选为战场,先行占据了战场之利。结果一切没出张飞所料,他解救了赵云,同时也成功完成了断后的任务。这一次张飞虽然犯了拆断桥梁的错误,显得使用计谋有些瑕疵。但也是从此开始,张飞逐渐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将领,在以后的战斗中奇计百出,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里哪些武将是降将?
《三国演义》展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军阀割据,形成三足鼎立,最后三国统一于西晋司马炎的那段历史。
《三国演义》很多人物的事迹都是以历史为依据的,然后加工整理,艺术化而显得更加气势雄浑,生动活泼。
因为《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属于打内战,所以一些军阀集团之间的人才流动就非常频繁。一些大将和谋士从某一集团到另一个集团,非常容易,非常便利。毕竟都是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字、一样的文化嘛。从严格意义上讲,流动的人才也算不上什么投降,说成是跳槽更确切一些。
不过,在当时看来,背叛了主公,投奔了另一个主公,也算是投降。《三国演义》中投降过的武将着实不少。我们只盘点他们人生跟随的最后一任主公,属于投降过去的。我就按照他们成就的大小来一一分析一下吧。(拣重点有成就的人物)
第一、张辽,字文远。原来是吕布手下头号战将。
跟随吕布被曹操和刘备联手打败被擒。白门楼,曹操杀了吕布和陈宫以后,对张辽的去留有过踌躇。张辽昂首挺胸,大骂曹操,表示绝不投降。曹操怒气冲冲,欲斩杀张辽以泄私愤。刘备抱住曹操的胳膊,关羽屈膝下跪为张辽求情。曹操于是对张辽以礼相待,感化了张辽,张辽投降了曹操。
张辽投降曹操以后,屡建奇功。尤其是曹操攻打冀州和乌桓时,立下盖世之功。张辽在白狼山一战,斩杀乌桓首领踏顿,载入史册。张辽在赤壁之战,一箭射中东吴大将黄盖。
张辽的巅峰之战是威震逍遥津之战。张辽以800士兵,破孙权十万大军,杀得东吴小儿夜间不敢啼哭。张辽被曹丕称为“古之召虎”。
张辽被东吴老将丁奉射死。
第二、姜维,字伯约。姜维原来的曹魏校尉。投降诸葛亮以后,诸葛亮对他的武艺超群和忠义十分赏识,把平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
姜维后来担任了蜀汉的大将军。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心一意北伐,九进中原,被曹魏大将邓艾阻挡。姜维和邓艾的战役胜多败少,曾两度打得邓艾无计可施。邓艾只好使用间谍,买通宦官黄皓,在后主刘禅身边进谗言,后主召回姜维,使得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姜维为了复辟蜀汉政权,后来煽动钟会造反,结果钟会手下的众将不服。姜维和钟会被乱军杀死。
第三、徐晃,字公明。
原是军阀杨奉手下战将,因和许褚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被曹操赏识。谋士满宠说服徐晃加入曹操阵营。
徐晃在曹操的领导下,大放异彩成为一代名将。他斩杀过李傕和郭汜手下战将崔勇、李乐;斩杀冀州战将汪昭;白马坡大战过颜良、文丑;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曹操指挥的大小战役都全部参加,并均有立功表现,混的大家脸都很熟。
徐晃的成名之战是襄樊之战,打败了关羽。在这场战役之初,徐晃还对关羽使用了攻心之术,先是大发感叹,回忆以前和关羽交往的美好过去,尽情地抒发了一番个人情怀,使得关羽放松了警惕。徐晃打败了关羽,名扬天下。徐晃在《三国演义》中死于孟达之手。
第四、甘宁,字兴霸。
原是黄祖手下,因不受重用而弃暗投明,投降了孙权。投降孙权后,协助孙权打败了黄祖,夺取了江夏,并亲手射杀黄祖。甘宁在合肥之战,立下大功,攻打皖城时,他用铁链打死太守朱光,首先冲上城头。孙权为此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大会。
甘宁胸怀宽广,东吴大将凌统因为父亲死在甘宁之手(甘宁在黄祖手下时,射杀了凌统的父亲。),就时常想要报复甘宁,并多次在公开场合挑战甘宁。后来,凌统大战曹魏大将乐进,被曹休射下战马,乐进挺枪要刺死凌统,千钧一发之际,甘宁一箭射死乐进,救了凌统。甘宁以自己的宽阔胸襟化解了和凌统的个人恩怨。
甘宁在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中,被沙摩柯射死。
第五、太史慈,字子义。
原来是扬州刺史刘鹞的部将。后跟孙策大战一百多合不分胜负,被孙策赏识。孙策设计生擒了太史慈,并对他以礼相待,太史慈深受感动而投降。死于孙权和张辽的合肥之战。
第六、魏延,字文长。蜀汉一代名将。
原是刘表手下,因要迎接刘备进襄阳,被文聘杀败,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后来,魏延因为韩玄要杀黄忠,他就杀了韩玄,向关羽献了长沙。
投降了刘备以后,魏延立下了赫赫战功。
1、刘备进川,魏延立下大功,被刘备赏识。是刘备夺取汉中以后的首任汉中太守。是和关羽、张飞并列的三大封疆大吏。魏延镇守汉中将近十年,多次打败来犯的魏军。
2、诸葛亮南征孟获,第一次生擒孟获的就是魏延。
3、六次参加北伐战争。并伏杀曹魏大将王双。
4、引诱司马懿进上方谷。司马懿父子差点被烧死。
5、引诱张郃进埋伏算。张郃被射杀。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和杨仪争夺军权,被马岱杀死。
第七、黄忠,字汉升。原是长沙太守韩玄的副将。
韩玄以通敌之罪要斩杀黄忠,被魏延救出。后来刘备和关羽亲自上门去请,黄忠盛情难却,只好投降了刘备。
黄忠投降刘备后竟然是黄昏无限好,成了中国文化中老当益壮的象征。黄忠的汗马功劳主要有:
1、刘备进川时,担任先锋,并射死邓贤营救过魏延。在庞统阵亡之时,首先向刘备建议请诸葛亮进川主持大局。由此可见,老将军的谋略也是很深。
2、在葭萌关打败曹魏大将张郃。
3、汉中之战,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震惊天下。含金量接近关羽斩杀颜良。
4、夷陵之战,斩杀东吴战将一员。后被东吴小将马忠射中肩窝,伤重不治身亡。
第八、孟达。先是刘璋的部将。
刘备进川之时,孟达和法正一起主动对刘备投怀送抱,充当了内应。后来因为阻挠刘封发兵援救关羽,担心被刘备处罚而投降了曹丕。曹丕对他甚是礼遇,一度和他同乘一辆车子,以示恩宠,遭到了曹魏其他大臣的嫉妒。曹丕死后,孟达在曹魏处境艰难,就主动向诸葛亮提出投降,因泄露天机而被司马懿千里奔袭斩杀。
第九、马超,字猛起。
马超本来是割据一方的诸侯,被曹操打败后投奔了汉中张鲁。张鲁应益州刘璋的邀请抗击刘备,就派马超带兵攻打葭萌关。马超大战张飞二百多合不分胜负。后来刘备、诸葛亮使用离间计,买通了张鲁身边的谋士杨松,污蔑马超要造反,逼得马超进退维谷。
刘备派出说客李恢,说服马超投降了刘备。马超投降刘备以后,被封为五虎上将,骠骑大将军,是蜀汉刘备时期的的最高军职。但是马超大多数时间只担任虚职,没有掌握军权。个中滋味,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马超最后是抑郁而亡。
第十、黄权。
先是刘璋部将,跟随刘璋一起投降刘备,很受刘备的重视。刘备讨伐孙权时,以黄权为参谋,黄权带领一万士兵在江北防曹魏。刘备夷陵大败,黄权带领士兵投降曹丕。应该说,黄权的两次投降都是处于无奈。投降以前,他对自己的主公也都尽职尽责了。尤其是苦谏刘璋,曾以牙齿咬住刘璋的衣服,被扯掉了两颗门牙。
把马超和黄权放到最后,是因为这两位是以上降将中结局最好的两位。《三国演义》中还有不少的降将,但是比较出名的、有一定影响的应该就是这十位了。
他们可以合称:《三国演义》十大降将。通过盘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降将大多都没有寿终正寝。另外像吕布、关羽等名将也有过投降的历史,但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不是投降的主公,所以就不以降将来对待他们,也不再列举他们的事迹了。
三国演义中江东人为什么被称为?
江东人为什么被称之为:鼠辈?
首先需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关羽什么时候骂过“江东鼠辈”?
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只有“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这个故事的记载。
意思是说:孙权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肯,而且害怕使者辱骂了一通,孙权为此气得大发雷霆。
在正史里,关羽是骂了孙权的使者。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写了这个故事,并给孙权使者设定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诸葛瑾前去荆州提亲,关羽痛骂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然后把诸葛瑾给赶走了,孙权得知后,才决定偷袭荆州,报复关羽。
礼毕,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
在演义里,关羽把孙权的儿子比作犬子,这也算是侮辱了孙权吧。
【《三国演义》连环画,关羽痛斥诸葛瑾】
而在魏国史书《典略》提到另外一个故事,说关羽在围攻樊城的时候,孙权派使者前去联络合力攻城,但是又故意让使者走慢点,以拖延时间,等关羽见到孙权使者时,责怪来得太晚,而自己已经擒获于禁,志得意满,于是,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甚至对着使者放狠话:“貉子敢尔!等我拿下樊城,看我能不能灭掉你们!”
“貉子”就是“野狗、土狗的意思”,这是关羽在痛骂孙权这帮人呢。
实际上,裴松之对《典略》的记载提出质疑,他认为:孙权一直在暗中谋划夺取荆州,他绝不会向关羽提出要带兵过来帮忙,带兵入荆州这种事,肯定会引起关羽的疑心。
《典略》: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综上来看,在史书和演义故事中,关羽只骂过:犬子,貉子。并没有骂过“鼠辈”。
影视剧中的解读
在电视剧《新三国》中,同样演绎了关羽拒联姻的桥段。
此剧是按照演义的改编来写,关羽说“我虎女岂肯嫁犬子”。
【电视剧《新三国》,关羽拒亲】
在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则没有这个桥段。
至于关羽有没有在其他场景中痛骂“江东鼠辈”呢?笔者实在是记不清了。反正可以确定是,在史书和演义故事中,关羽是没有骂过的。
关羽骂过谁是鼠辈?
既然关羽并没有在拒婚事件里骂过“江东鼠辈”,那么他到底骂过谁是“鼠辈”呢?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骂过曹仁,当时是在城下劝降:
当日关公自到北门,立马扬鞭,指而问曰:“汝等鼠辈,不早来降,更待何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关羽在城下骂曹仁】
再往后,就是关羽被孙权军擒获了,孙权大喜,亲自接见关羽,并试图劝降,关羽当然不肯投降,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并一心求死。
看到没,关羽是在被俘后才痛骂孙权是鼠辈的。
有些人没仔细读演义,自己拍脑门说在《演义》里,关羽痛骂过“江东鼠辈”,然后得出关羽狂妄自大,得罪孙权,引火上身。——这是无中生有!
在历史上,关羽不肯与孙权结亲,本来就是正常操作。
第一,孙权一直在觊觎荆州,之前还曾派吕蒙偷袭荆南三郡,搞得双方在湘水对峙,不得已重新划分地盘。
第二,之前,孙权还把妹妹嫁给刘备;等刘备入蜀后,孙权的妹妹就马上回吴地去了。
看看,刘备的政治联姻都不能稳固,关羽怎么可能还答应这种婚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与孙夫人成亲】
而在演义故事中,是曹操采纳司马懿的计谋,派满宠致信孙权,引诱孙权背盟,偷袭关羽。
而孙权在接到曹操的信后,听取诸葛瑾的意见,以求亲为托辞来试探关羽:如果关羽答应婚事,则继续维持同盟,如果关羽不同意,则改投曹操。
显然,关羽不知道这是试探,轻易地拒绝了结亲提议,把孙权推向了敌对面。
很多读者把演义故事当真,又进一步扩大事实,就是为了塑造出关羽骄傲狂妄的一面。
【电视剧《三国演义》陆逊与吕蒙商议】
实际在演义里,罗贯中还真的设计了“鼠辈因果律”,有两次:
第一次是夏侯惇在博望坡时,跟李典说:“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
第二次是曹操在襄阳时,他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是的,熟读演义故事的人都知道,夏侯惇在博望坡,曹操在赤壁,都被火烧的狼狈而逃。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鼠辈因果律”是,谁说完后,会被火烧屁股的。
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古代将门往往是从某一时期的开国功勋说起,比如北宋较为有名的将门曹氏,虽然是起于五代的豪族门阀,但真正列为将门的,还是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曹彬。曹氏一门也就是在曹彬时期出现高光,其后人在军事上的建树都很高,但地位一直无法超越曹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正常,真正想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并不多。
要说北宋时期,可能最出名的将门是杨家,但历史上的杨家并没有小说那么精彩,而且不管有无家谱记载,小说总喜欢将忠义杨氏武将都归到北宋的杨门,比如《说岳全传》里的抗金名将杨再兴。其实北宋杨家将最高光的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其中杨业的功绩没有名声大,毕竟是边境不可多得的具备抗辽经验的将领,人称“杨无敌”,而陈家口一战惨烈殉国,使其成为忠义的象征,北宋朝廷也是追以太尉、中书令、大同节度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鼎峰,其后代虽然立下诸多战功,但历史地位比不上杨业。宋真宗评价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意思很明显,夸他有杨业的风格。杨延昭一生最高做到高阳关副都部署,这个官职是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以观察使以下充任,也就是宋英宗以后的副都总管。这与他老爹杨业的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还差了一截。杨文广也一样,战功赫赫,但名气地位也都不如爷爷杨业,所以杨家开局即巅峰,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要把后汉杨弘信也算作这一将门的开创者,那么杨业以后的三代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有忠义杨家将,后有精忠岳家军。相比较杨家开国功勋而言,岳飞算是北宋时期的中兴名将,他虽不是将门之后,但他的后人却有高光的表现。可能有人说姓岳的就不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岳飞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其第十九世孙岳九皋和岳九德,他们二人在明朝一个担任御史,一个担任尚书,皆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这二位是文官,所以不能以将军论。
但到了清朝,其二十一世孙岳钟琪的功绩其实并不比岳飞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岳飞的功绩受到南宋朝廷政策影响被扼杀了,也就是说岳飞即使如战神一般,但功亏一篑,战功的实际转化率较低。而岳钟琪在罗卜藏丹津、准噶尔部伊犁地区、大小金川、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等战役中功勋卓著,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战功转化率更高一筹,乾隆帝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从这个角度说,岳钟琪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北宋开国将门中,还有呼延赞一门,呼延将门的后代与杨家不一样。往前追溯,此一门在前赵有大将军呼延晏、镇东将军呼延谟;在后周有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寿廷。呼延赞算是此将门之中出现的第三代,但他也只是官拜刺史和团练使,这多少与宋朝重文轻武的体系架构有关,所以呼延一门虽名将辈出,却难以掩盖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
历史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易做到,但有很多后辈功勋与祖上难分伯仲的,比如秦国名将蒙骜,以及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三代人都建立了很大功勋。蒙骜是为秦国东出打基础的重要人物,他对韩赵魏的征伐使秦国得以建立三川郡和东郡,将秦与齐诡异的连在一起,是远交近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蒙武则是王翦第一次伐楚的副将,项羽的祖上名将项燕就是在这一战中被蒙武斩杀的,二度伐楚时,蒙武依然是跟随出战,灭亡楚国后活捉了楚王。蒙恬的功绩则体现在出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后修建长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可以说祖孙三代的功绩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比较多见,比如西汉开国将领周勃,他的后代里就有周亚夫,此二人的功绩也无法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再有如开国功勋夏侯婴,其后代里有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夏侯渊,这也没法放一起比较。
历史上也有因父亲恩荫,造就了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西汉的李敢,乍一看,有人都不知道李敢是谁,但要说李广,知道的人就多了去了。但历史上令李广出名的并不一定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辈子征战沙场未能封侯,最后一次远征机会中,又因迷路错失立功的机会,因此自杀谢罪,所以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敢就是李广第三子,公元前119年,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被赐爵关内侯,这是李广一辈子都未得到的爵位,所以说李敢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夺旗、先蹬、斩将这类战功不至于让一个小小的校尉封侯,这里就是西汉朝廷对李广功绩的考虑,以李广恩荫至李敢,所以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分量就不那么高。
要说绝对凭借功勋超越祖辈的,还得属项羽、赵匡胤这类开辟新朝的人。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赵匡胤则是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之后,此二人都是将门之后,功绩自不必说,远远超过了祖辈。其实除了这类人,并不好区分何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功绩?比名气?比官爵?那么马超之于马援、文鸯之于文钦、宇文化及之于宇文泰怎么比?如若再打破父族概念,李靖与舅舅韩擒虎孰高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