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伞披风,骑兵在作战时身后为什么背着一个红色大口袋?
日本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剧中,骑马的武士在作战时,身后往往背着一个红色大口袋,又丑又怪,令人摸不着头脑。
古代日本人身材矮小,再背这么一个臃肿庞大的红袋子,看起来就十分诡异。而且冲锋时,母衣被风撑开跟降落伞似的,空气阻力太大。
为什么打仗时,非要背这么一个碍事的红色大口袋呢?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武将们作战时喜欢在身后背一个长长的布条,奔跑时风将布条吹起膨胀,可以起到一定的遮挡流箭的作用。
这种装备叫做“幌”或“保侣衣”,本质上是一种护具。但后来武将们发现,保侣衣随风飞扬,坏处大大的。
在战场上要是被敌方将士拽住,跑都跑不掉,直接拽下马一枪刺死。于是到了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为“母衣”,意为像呆在母亲肚子里一样安全。
母衣状如大球,制作方法很简单,内里是竹制骨架,外面用布包裹。颜色以鲜艳为主,不只是红色,黄色、黑色、金色都可以,显眼就行。
由于体积扩大,母衣对武将的保护也就随之增加,且没有带子不好上手,也就不容易被敌人抓住了。
而中国古人聪明得多,穿戴整套盔甲,全身都得到保护,不像日本武将那样只在身前绑甲胄,顾前不顾后。再加一条披风,就更能影响敌方射手的视线,自身形像也很好,飘逸潇洒。
日本武将背个大口袋实在有损威仪,在咱们看来丑到没朋友。无法想像,霍去病、岳飞等一代名将要是背个母衣会是个什么鬼样子。但日本人的审美从古至今貌似都有点偏,也许他们还觉得无比酷炫呢。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资格穿这种辣眼睛的母衣,只有那些专门挑选出来的精锐之兵才能穿,这些人被称为“母衣众”。
日本的母衣众,最初是由战国三杰之一织田信长设立的。
他从自己的亲卫中选了20个人,分别组成红母衣众和黑母衣众,主要任务是在布阵和出击时在各部队之间传令,战斗时核实战功,必要时前往敌方军营担任使者等,类似于传令官的角色。
日本的《亚相公御夜话》中记载,织田信长的一个亲卫问时为红母衣众头领的前田利家,红母衣众和黑母衣众有什么区别?前田利家说“信长公亲自挑选了二十人,并做了赤黑二色的阄子,命我等当面抓阄决定属于哪一队。”
可见这两队的职能是一样的,并无高下之分,在哪队完全是凭运气。但人数并不是一直保持在20,应是逐年增加,形成一个庞大的团体。
丰臣秀吉取代织田信长之后,很多红、黑母衣众成为他的重要武将。他也效仿织田信长设立母衣众,为有所区分,他们着金色母衣,金光灿灿,更为耀眼。
《细川幽斋觉书》中提到,“当斩获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首级的时候,就把首级用他的母衣包起来。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话就用指物把首级包起来。”
由此可见,母衣众是特别的,斩获他们肯定有更高的军功。
不可否认,母衣有防护的功能,这么大一个球,好歹能挡点箭。但是整体来看,母衣还是很二,简直二出了天际,可能只有日本人才能制造出这种奇葩的东西。
大家想,穿着母衣的将士在战场上是不是最惹人注意?敌人必然知道,砍杀母衣众是大功,有心立功的人,是不是都会冲着母衣众杀过去?
和这样的弊端比起来,区区防护能力算个什么!
况且,母衣在身,如同背着个大累赘,行动能力定然受限,本来能杀一个小时的,说不定只能杀40分钟了,剩下20分钟就得任人宰割,到那时别说穿着母衣,穿父衣都不管用了。
既然如此,为啥还要穿母衣呢?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大名。
前面说过,母衣众是大名的亲卫,为了方便厮杀,其他骑兵是不穿母衣的。一旦大名上战场,母衣众就必须随侍在侧,必要时背对战场组成人墙,防止敌方放冷箭。
这个时候,母衣就发挥大作用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种画面。
但更重要的则是为了拉风。没有母衣,亲卫也能保护大名,却不够拉风,显不出他们的特别。
据说西方人第一次见到母衣众时,惊得瞠目结舌,一些军事历史学家指出,日本人发明母衣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什么遮挡弓箭,而是为了让骑手从视觉上看起来更大。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人几乎是世界上最矮小的。这人呐,越缺什么,就越要往那上面补。背个母衣,给人的感觉不就大了吗?
西方专家甚至还找出了参照物——河豚!
河豚受到惊吓时会充气,使得身体比原先大几倍,借以恐吓想吃自己的人或动物。日本人爱吃河豚,大概是从它身上得到灵感吧。
不得不说,为了让自身显得高大威猛,日本人真是煞费苦心。可在全世界眼里,日本古人依然又矮又挫。这真是个悲伤而搞笑的故事。
我们如何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
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谈到心理营养时,曾经讲到在孩子六七岁时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认知的模范,那么这个模范就是孩子的榜样,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历史名人、明星等等。
我们父母需要引领孩子通过榜样的力量找到他们心中的梦想,并且为了他们的梦想不断地奋斗,保有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怎样通过孩子们的榜样确立梦想呢?
梦想是伟大的、无私的、美好的,梦想就是一粒种子,什么样的梦想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人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有了力量的源泉。
打个比方说,有的孩子希望长大后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的人,那么就想办法把他引导到一个很有善心、很有爱心的世界首富那里去,确立他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伟大的人的梦想。家长买来比尔·盖茨的传记让孩子看,和孩子一起阅读学习。把比尔·盖茨研究透,那么,当别人问到比尔·盖茨的任何问题,孩子都能回答上来。当孩子读比尔·盖茨的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会对孩子的人生起重大的影响。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榜样找到了梦想,他是幸福的。尽管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也许会碰到很多困难、挫折,这些阻力会给人带来失败的痛苦。但是,梦想会指引他一直前行,成为照耀他人生路的一盏明灯。
变形金刚里戴披风的是谁?
准线(Crosshair)
约翰·迪·玛吉欧(John Di Maggio)配音
他个性细致、谨慎,有时说话会畏首畏尾,在作战时除非他锁定目标,不然绝不会浪费一发弹药。身披绿色战服映入眼帘,同时头戴风镜,装配降落伞,可在空中与霸天虎进行作战,汽车形态为雪佛兰科尔维特C7黄貂鱼跑车
CTM披风附魔与裁缝刺绣能否共存?
不能。
只有工程的降落伞附魔可以和其他任一附魔共存。比如一个披风可以同时附魔降落伞和亮纹刺绣。工程的腰部附魔,也可以和其他附魔共存。历史上有哪几个大的战争?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有很多,所以小编选择一个来说,这可能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二战中的下第聂伯河战役。
(德军在第聂伯河岸边布防)
下第聂伯河战役发生于1943年的东线战场苏联境内,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军事行动,动员人数最多的战役,交战双方总兵力近400万人,战线全长1,400公里。
苏联作家及退伍军人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每2万5000人走到第聂伯河的岸边,只有5,000人至6,000人能过河到对岸。
由于伤亡惨重,第聂伯河苏军空降突击行动成为了苏联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此后再没有大规模空降部队。
为了突破德军在第聂伯河西岸构筑的“东方壁垒”,无数苏军士兵前仆后继,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强渡第聂伯河的部队显示出了最为勇猛、顽强和坚强不屈的作风。作为惯例,他们在抵达河边时,没有等待部队利用重型设备架桥,而是立即渡河。士兵们使用他们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种方法强渡第聂伯河:木筏、临时渡船、渔舟和摩托艇。为争夺对桥头堡的控制权,双方在对岸发生了激战。部队甚至没有时间加固阵地,就立即与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反扑的敌人展开了混战。”
(德军在第聂河岸挖壕沟准备战斗)
1943年,继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已没有能力在东方对苏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德军在苏联南方的东线战场基本处于守势。德军在人员、物资和后勤支援等方面都在衰退,而苏军却在稳步增长,准备为未来的攻势积累起更大的优势。
1943年8月,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意识到未来苏军的攻势会很猛烈,而在乌克兰的平原地带去阻挡苏军会变得很困难。
因此德军统帅部下令沿第聂伯河岸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德军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在第聂伯河的“豹-沃坦防线”。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3大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在它的下游,宽度可以达到3公里。德军把西岸变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防御工事和要塞阵地。
(苏军士兵扎木排准备渡河)
苏联方面,斯大林决心在乌克兰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继续收复被占领的领土。乌克兰有很多工业区,人口密集、它的煤矿和其他矿产能为苏联提供宝贵的战略资源。
苏军的攻势主要集中在是西南方向,计划渡过第聂伯河在德军控制的西岸建立桥头堡。苏军北翼大致按兵不动,而南翼则暂时驻扎在亚速海岸边。
苏军共有5个方面军参与行动,其中两个负责主攻:
中央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白俄罗斯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共有57万9600名士兵。
沃罗涅日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由瓦图京指挥,共有66万5500名士兵。
另外是草原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由科涅夫指挥, 西南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由马里诺夫斯基指挥,南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由托尔布欣指挥。
苏军总计有36个混合军、4个坦克军以及5个航空军共同参战,约265万人,还有51,000门火炮、2,400辆坦克和2,850架飞机也投入战斗。
(德军阵地的火炮瞄准对岸)
苏军统帅部实施大规模的进攻,逼近第聂伯河,进攻几乎同时在300公里长的战线上进行。这宽阔的战场让德军的防守变得艰难,也让德方守军无暇休整。
所有跨越第聂伯河的苏军都是在进行一场激烈争夺战,苏军士兵们在猛烈的德军炮火和机枪扫射下利用一切可用的浮动装置过河,包括木筏和小型船只。
由于德军在撤退到西岸前对作战地区施行了焦土政策,摧毁了所有船只和可用于造船的工厂,所以苏军缺少运输重型装备的渡河工具。而重型武器装备的缺少,使苏军的桥头堡阵地根本无法立足。
苏军采取了一切可用的运输方式以登陆对岸,譬如小渔船和临时用浮桶和树木制造的木筏。
苏军在1943年9月22日建立的第1个第聂伯河西岸的桥头堡,位置在战线北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的河流汇合处。然后23日又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附近建立一个桥头堡,另一个于9月25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建立。
(苏军搭浮桥过河)
到9月月底,23个桥头堡创建在西岸上,其中一些的面积有10公里宽及1公里至两公里纵深。
苏联最高统帅部感觉到这是一个关键时刻,紧急下令在德军能反击前突击扩大桥头堡阵地。因此渡河之后的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黏土岸边形成的土沟中挖掘自己的战壕,防御德军的反击。
德军反击力量非常顽强,他们对几乎每一个苏军的桥头堡都实施猛烈反击,希望在苏军重型装备可以运过河之前就把敌人消灭。
为了增援这些桥头堡,9月21日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1、第3和第5近卫空降旅接到紧急命令出动。苏军空降部队到达机场后,因为飞机未能按时抵达机场,空降旅登机被延期一天和取消了第1近卫空降旅的空投计划。
这个命令的改变导致指挥系统发生混乱,24日最终命令到达才准备起飞,仅有15分钟给空降人员置备铁锹、反坦克地雷以及为严寒的夜晚准备的披风,最终2个空降旅在下午6时30分起飞。
此外,负责飞行安全的苏军最高长官不准许他们的飞机达到最高的荷载量,因为这样飞机的数量就不够了,一些军备物品如无线电等都没有被装上飞机。
而苏军在空降部队组建时间较短,很多成员从未真正跳伞,只是从跳伞训练塔练习过。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后来这些空降部队的巨大损失。
(苏军炮兵开始猛烈炮击对岸)
苏军的空降部队是从4到5个不同的飞机场飞行170至220 公里(其中1个飞机场由于没有得到燃料而停飞)到达战场。
9月24日晚7时30分苏军领头的运输机开始投放伞兵,但是受到德军第19装甲师第73装甲掷弹团的装甲营及师部直属人员的小型武器、机关枪和20毫米4连装高射炮的射击。
天空中有些苏军伞兵甚至在落地前就开始开枪还击,并投掷手榴弹;苏军运输机后来加速攀升和回避,在更广阔的区域投放伞兵。
整个夜晚,苏军的飞行员都试图避免在明亮的地点和德军密集的区域进行空投,还有13架飞机在没有空投情况下就返回机场。
在地面上德军寻找白色的降落伞作为目标,不断追杀苏军伞兵,包括销毁苏军的空投物资。德军的地面篝火、发光的照明弹照亮了可怕的战场,德军的防空火炮和机枪不断的射击,对苏军伞兵简直是一场大杀戮。
大部分的苏军空投伞兵在第1个晚上被杀或者被俘虏后第2天被杀,超过60%的伞兵再也没有回来。苏联最高统帅部准备的空投第2梯队没有再投入行动,因为他们确定空投行动完全失败,他们绝不会再次尝试。
(苏军阵地的机枪射手)
苏军科涅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提到,苏军受到德军装甲部队和德军空中猛烈的袭击。而德军轰炸机持续的轰炸苏军桥头堡和过河的增援部队。
科涅夫还抱怨缺乏苏联空军有效的支持,建议成立空中巡逻队以防止德军轰炸机接近苏军桥头堡,并下令提供更多火炮对付来自对岸的德军坦克攻击。
后来苏联航空兵变得更加有组织的来巡航以消灭德军飞机,而陆军集结的数以百计的火炮和卡秋莎火箭炮开始射击,苏军的情况开始好转,渡河的苏军士兵最终守卫住了桥头堡。
这种战斗状况普遍出现在每个桥头堡阵地,苏军尽管守卫了所有的桥头堡,但是损失是可怕的,到10月初大部分师团都只有满额的25%至50%的剩余兵力了。
到10月中旬集结在第聂伯河下游的苏军部队数量大涨,已具备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苏军统帅部的目标是攻占战线南部的第聂伯河右岸。而德军则缺乏力量消灭在第聂伯河下游桥头堡的苏军。
因此在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战线上苏军发动了猛烈攻击,德军不得不进行转移,从第聂伯河下游向基辅撤退。
在第聂伯河攻势结束时,苏军控制了第聂伯河西岸300公里宽、80公里深的阵地。德军想在第聂伯河西岸阻止苏军推进的希望完全破灭。
第聂伯河战役是被列入历史上最血腥、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双方的总伤亡人数估计在170万人到270万人之间。
谢谢怎么样!请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