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指南针,你觉得中华文化标志究竟是什么?
这个题目不好回答,因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太多,太难一一列举!
但回答问题前还是要先梳理确定一下文化标志的标准,个人认为能够成为中国文化标志的思想和事物的基本条件应该是:1、中国独有 2、起源于中国且影响世界 3、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4、支撑中华文明的思想 ;以此标准来确定还应该再分为事物和思想二个层面;咱先说说事物层面:首先是瓷器(China),能够成为中国的英文名称,肯定应该放在首位;
2、丝绸,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在西方还处于茹毛饮血阶段时,我们已经可以织出五彩缤纷、美如虹霓的绸缎了,起初西方人真不知道丝绸的原料是什么!当然也对他们保密了,据说直到昭君出塞后,西域人(逐渐传到欧洲)才半信半疑的知道丝绸的原料竟然是一条小虫子,原来他们一直搞不懂到底是什么动物的毛如此的细软,哈哈!所以丝绸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了。
3、茶叶,茶叶其实和瓷器、丝绸一样,都是西方人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起初传到西方后都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的中国专利产品,当时的利润非常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你只要看看丝绸之路的路途艰难和曾经辉煌的敦煌文化就应该明白了,因为当时的蚕丝、瓷土、茶树叶几乎都有取之不尽甚至可以再生的原料,生产工艺在中国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到西方竟然都是奢侈品,所以,会赚来巨大的贸易顺差,赚光了西方的黄金白银,甚至成为引发清末鸦片战争的主因 ,(鸦片战争其实就是茶叶、瓷器、丝绸让西方在贸易中吃了大亏后,英国才开发了鸦片来中国销售遭拒引发的),所以,茶叶肯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物。
4、围棋、西方到现在还有人怀疑围棋是外星人发明的,认为在一二千年前中国人怎么能有如此高的智慧?鬼子们真弄不明白,直到现在雄霸围棋界的超一流棋手仍然是中国人和文化源起中国的韩国和日本,西方国家选手啥时候也没有粘过板!地方天元、黑白世界、不可贪胜、入界宜缓、三方无援莫存孤……这些理论鬼子还需努力学习!所以,围棋当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物了。
5、万里长城,巍峨雄浑,世界人工奇迹,建筑于二千多年前,不用多说了!
6、麻将、只有中国有,外国人叫中国牌,骗上欺下算对门,这理论也是鬼子不好理解的,所以,也无愧于中国文化标志物的称号!
7、国画、毛笔、汉字,干脆把三者合一吧!因为太多了,一一列举要很长时间,西方人实在不理解用毛刷怎么可以写出棱角分明、入木三分、刚劲有力的汉字,不理解怎样用一种颜料画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画图,不理解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规律,更不理解像"冬天太冷,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太热,能穿多少穿多少"这样的语法和语义……所以,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秀标志!
8、筷子,看到鬼子到中餐厅吃饭时尴尬的熊样,看到手笨的像脚的表演,我们无不捧腹大笑……鬼子真不理解我们如何把二根棍棍用得如此纯熟,所以,筷子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物了。
9、……中华文化岂一篇随笔可表其九牛之一毛乎…………
然后,咱再说说思想方面,这个就不是本人的能力所能一管窥豹的了,……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子的兵家理论、鬼谷子的攻守纵横之术、吕不韦刘安的杂家胸怀、程朱理学、包括李宗吾厚黑学……太多了,无法尽数列举,都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思想……
还有……我们五彩缤纷的各种戏曲……西方不会享用的千年陈酿(各类白酒)……各种古迹就不多说了……泱泱中华,我的祖国,为您骄傲!
所学浅薄,敬请批评!
读历史看历史能够读懂的有多少人?
中国历史非常浩瀚,就正史二十四史能够全部看完的人不多,更不要说全部看懂。华东政法学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史教授钱元凯就在三十年前上课时曾经说过,中国全部通读二十四史原文的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真实性怎样不去研究,但至少说明这部史原文难懂,数量浩瀚,包含了纪,志,传多个方面,就举个例子《汉书》里的志就有很多,有地方志(地理方面的记载),艺文志(包含艺术工艺学说人文等等很多方面)等等,单就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就能让你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般人只有读些自己感兴趣的就不错了,一般这些巨制书籍很少有人全部去看,但可以当作工具书查阅某一段历史,就像《字典》不会有人全部去看,只要需要查阅即可。一般人读些大众了解的历史就可,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不需要研究这么深,除了正史还有很多野史加上去数量更多,你不可能全部光顾,这些就专门交给历史研究者研究吧。
你读过的诗词中意象最恶心的是哪首?
要说诗中最恶心的意象,先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故事的背景】话说一位大文豪,60多岁,被放逐到了天涯海角。
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先租赁官家的房子住着,后来上峰有令,他就被官府赶了出去。流落在外,无可奈何,只得在村里筑房而住。
在朋友的帮助下,或凑钱或出工出力,五间泥房,在污池之侧桄榔树下,赫然诞生。
读到这里,可以猜猜这大文豪是谁?
答案很明确,就是苏东坡。
苏大学士,曾贵为皇帝的老师,太后去世后,皇帝当政,苏大胡子就被从京城一路赶,最后赶到海南。
这是在海南发生的故事。
【恶心的意象】现在问题来了,那个最恶心的意象是什么呢?
鲁迅在《半夏小集》里说:“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如毛毛虫、癞头疮、鼻涕和大便等不能入画?因为恶心,会毁坏作品的质量。
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这首诗有“竹刺藤梢”“牛矢”“牛栏”等意象,“牛矢”就是牛的便便,就是鲁迅说的难以入画的一种。因为“矢”的意象本身,是恶心的。
【诗歌的解读】不过读了苏轼这首诗之后,有人说,尽管出现“牛矢”,可是并没有觉得恶心啊,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接着讲下面的故事了。
苏大胡子就这样在简陋的房子里住下去了。
有一天,他喝了点酒后拜访诸黎(姓黎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朋友),村子里有竹刺藤梢,弯弯绕绕,“饮少辄醉”的苏轼,方位感丧失了,要找到回家去的路,便有些困难。
这时,他往地上一看,牛粪一堆堆。他兴奋极了:老马识途,老牛难道不认路吗?跟着牛粪走,坚决错不了。因为苏轼的家就在牛栏的西边一端。
对迷路的苏轼而言,牛矢就是暗夜大海里的灯塔,是指引方向的航标。
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有情节,访问而迷路,激灵而找到路;有丰富的情感,醉酒访问的愉悦、欣赏美景的自得、迷路时的彷徨、发现牛矢时的激动,无不包含在内。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恶心的意象,从此被改写了,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或许不同凡响。
比如,电影《芳华》就有某个片段:练舞时飞出一个啥来,这个啥就很有作用,因为给好人刘峰带来冲动,结果英雄就堕落了,名誉扫地,后来就像苏大胡子那样遭到了发配。此处暂且不提。
【一点启示】牛矢的意象是恶心的,但这首诗是美丽的。煮书君以为,有这么几个理由:
第一、苏轼是讲故事的好手,故事里呈现着诗人独到的发现:平凡的生活里深藏着不寻常的智慧。
而作者要告诉我们这个发现的方式是,记录最日常的生活,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将平凡的生活说出来和你分享。
如果苏轼有手机,他一定会拍个短地址,然后告诉你:踩着牛矢也能找到家的哦。
第二、诗歌里呈现了苏轼的思想胸襟和人格魅力。
读《小石潭记》,美得不得了的景,拍照的好手,到处可以美图秀秀,可最后带给你的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股寒气与悲凉萦绕,难以驱遣。
为什么呢?贬谪啊,而且很远,永州。
可是苏轼呢,海南啊,有比这更远的吗?一样是贬谪啊。
可是他不郁闷啊:不给分公房,咱私造不就得了;不给公务干,咱喝酒访友不就得了;没有莺歌燕舞的生活,咱不还有牛吗,牛栏边听听牛叫声不也很独特的吗?迷路了,没有指南针不要紧,那不有牛屎吗?牛屎和指南针有区别吗?不就找个路吗!所以,在这样的小景小物中,透露着大胸怀和真境界。
第三、牛,是农家之物。生活在牛栏边的苏轼,过着最普通的生活。
在这里,牛粪,并不是秽物。“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何秽之有?何恶心之有呢?苏轼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在这里,苏轼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他的生活也是最普通百姓的生活。
中国历史上能拿的出手的发明?
1.造纸术(约公元105年)
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自从公元105以来,纸张就已经在中国存在,后来蔡伦进行了重大创新,并进行了广泛的推广。随后,他先进的造纸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乃至世界。
2.活字印刷术(约公元1041-1048年)
木版印刷在唐代已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但是,这种印刷技术既昂贵又费时。直到宋代(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印刷更加快捷方便。他首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文艺复兴时代,这种印刷技术在整个欧洲迅速传播,直到全世界。
3.火药 (约公元1000年)
火药是古代道教炼金术师于约公元1000年发明的,当时他们主要目的是找到一种通过混合元素硫,木炭和硝石来获得人类永生的药水。人们普遍认为,火药在公元1200-1300年的蒙古扩张期间扩散到了欧洲。古代人主要将这项发明用于鞭炮,而欧洲人则在1800年代中期制造了大炮和枪支,并用于发动战争。
4.指南针(约公元1100年)
指南针是一种显示方向的导航仪器。指南针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由中国人发明的。它最早用于风水建筑的布局。到公元1000年,导航罗盘已在船只上普遍使用,从此船只有了导航仪。前往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可能会学到这项技术,并将其带到西方。
5.酒精(约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
人们普遍认为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是最早的酿酒者。但是,2013年,在河南省发现的具有9000年历史的陶器中发现了酒精的存在,比阿拉伯人早了1000年。酒在中国古代经常被用作向天地或祖先祭拜的祭品。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酒精含量为4%至5%的啤酒被广泛买卖,甚至在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甲骨铭文上也有啤酒的记载。
6.机械时钟(约公元725年)
世界上第一个机械钟(水驱动的球形鸟)是古代和尚于公元725年发明的。它是通过滴水操作的,水滴驱动车轮24小时运转。数百年后,发明者苏颂于1092年(比欧洲制造机械钟表早200年前)开发了一种更复杂的钟表,被称为天文钟。
7.茶叶(公元前2737年)
根据中国古老的传说,茶叶最早是由中国神农氏在公元前2737年左右发现的。在唐朝(618-907年),茶已成为所有社会阶层都喜欢的饮品。陆羽在唐代撰写的《茶经》详细阐述了茶的种植方法,饮茶方法和茶的分类。该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茶的专著。在中国大约有3200年历史的临沧市,可以找到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活茶树。
8.丝绸(公元前3700~前3100年)
丝绸是最古老的纤维之一,早在6000年前就起源于中国。丝绸的最早是在中国山西省下县阳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至3000年。中国人掌握了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这项工艺技术被保密起来,而西方拥有丝绸必须支付相同重量的黄金。在古代,丝绸是在中国制造的非常重要的物品,许多世纪以来,商人将这种珍贵的物品从中国运到西方,沿途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9.雨伞(公元前450年)
雨伞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年,传说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了第一把雨伞。当时她受儿童使用荷叶避雨的启发,通过用布覆盖柔性框架来制作雨伞。
10. 针灸(2300年前)
最古老的中医著作《内经》,也被称为《黄帝内经》,记载针灸被广泛用。此外,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去世的刘胜亲王墓中发现了各种针灸针。这进一步证明了针灸已经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使用了。
11.炼铁(公元前1050-256年)
考古证据表明,铁冶炼技术最早是在中国公元前5世纪的周朝(公元前1050年至256年)发展起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6-221年),中国进入了铁冶炼的繁荣时期。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央政府垄断了炼铁业,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2.陶瓷(约公元581–618年)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最早的瓷器出现在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并在唐朝(618-906年)中得到广泛推广。在宋朝(960-1279年),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因为它注重形状和釉料的触感。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艺术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13.地震仪(约公元132)
地震仪是由东汉时代杰出的发明家张衡(公元78-140年)于公元132年制造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监测地震的发生。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地震。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东汉地动仪早已失传,我们看到的地动仪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
14.火箭(约公元228年)
“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这种古老的火箭和改进的火箭在中国被广泛用于军事和娱乐活动。
15.青铜(公元前1700年)
铜器的生产技术在公元前1700年就被古代中国人所掌握。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和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制造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当时,青铜主要用于制造武器,青铜工具和礼器。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青铜器的铭文和精美的装饰图案引人注目。
16.风筝(约3000年前)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17. 播种机(约3500年前)
播种机是一种将种子播种到土壤中并均匀覆盖的设备。如果没有这种设备,农民就必须手工种植种子,这样会出现效率低下和生长不均的情况。根据记录,中国古人使用播种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播种机的使用使得农民的工作更加轻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农业产量。
18.行间种植(公元前6世纪)
中国古代是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成排种植农作物的。此时,在世界其他地区,农民仍将种子随机撒到田间地头。他们成排种植单个种子,从而减少了种子损失,使农作物生长更快,更强壮。直到2200年后,该技术才在西方国家使用。
19.牙刷(约1498年)
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在1498年由明朝孝宗皇帝发明的。他发明的牙刷是用猪鬃镶嵌在骨头上制成的。牙刷一经问世,久经辗转,传到了欧洲,并在那里广受欢迎。然而,牙刷造价昂贵,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消受,一般大众只能一旁羡慕。之后一直到了19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开始制造合成纤维(尼龙),用尼龙做刷毛的新一代牙刷才开始诞生,牙刷这时候才成了大路货,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我国比欧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类似现代的牙刷。
20.纸币(约公元8-9世纪)
纸币最早是由中国古代人发明的,他们在公元8世纪末或9世纪初开始使用折钞。纸质票据最初用作私人发行的信用票据或汇票。商人可以将其现金存入首都,获得纸质的“兑换证明”,可以在其他城市兑换成金属硬币。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现在对哲学的论述多数是以西方哲学为出发点的,虽然有的人对哲学的论述有一定的正向性,比如说‘’哲学是无用的大用‘’,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一定的正确、准确性,但是无法摆脱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中心点还是落在了无用上面去了。但是将中心点主要落在西方哲学的视域和语境之内,似乎对全人类范围的哲学来说,好像缺少了一大半对哲学发展史和哲学发展成果的正确判断。
其实如此说,也不是责怪谁的说法偏颇,而是感觉中国人自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哲学发展史的认识是如此的滞后和缺乏全面性,遍查百度和诸多哲学史以及现代的哲学研究成果,竟然不知中华成体系的哲学理论为何物,公说一套,婆说一套,以至于让人说成是中华无哲学。面对如此局面,中国学者情何以堪。所以谈哲学不见五千年来不曾断流的中华文化哲学的精准统一的论断和成果,岂不是拙拙怪事。
人们在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上找不到北,纵观哲学史捋不出头绪,亦是白费思绪几多时。人们对哲学的判断和寻找不会停止脚步,人们会不停的追问和辨别,亦会怎么样各种思考和看法,正确的和偏颇的不以阅读量的多少说明问题,而是以自己是否有独立和深入的思考为判别标准的,所以沾沾自喜大可不必,拿出思考的成果和贡献,才可心满意足矣。
其实比较中西方的哲学发展过程和发展史,完全就是两种思维模式;西方的古希腊与现今的哲学流派就是学院式的理论推导式的思维模式,也可称之为简单的符号式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优势是在行而下领域里和人生活的大小环境之中,利用研究出来的理论公式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应用结合起来,即达到了摸索某些事物规律性的目的,又发展出来了现代科技,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欲望需要。所以与希腊哲学院的哲学一同出发的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世人有目共睹。
但是科学发展的成功不代表以此模式发展哲学理论就会成功,因为哲学理论的视域更大、更高、更远,说白了就是哲学理论具有形而上的性质。
何为形而上之学?西方代指学院式的由头脑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式,这里当然包括由哲学院分离出来的某些自然科学,比如几何学,高能物理学及现代的量子理论等;可是如果将人文社会的由人的思维进行广泛联系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态也用简单的公式化的方法来进行所谓的逻辑推导,就会失去哲学大视域的真实性,就会被在行而下领域里的所谓逻辑或理论推导所形成的所谓形而上学理论探索的假象所迷惑。其实西方的形而上学走入死胡同的真实原因就是如此的分不清行而下与形而上的领域范畴所造成的。所以看西方的经院哲学,被说成是无用之学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样的哲学理论已经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了哲学家把玩的语言游戏,成为了没有社会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倒掉和失去生机是迟早的事。
但是,说西方的经院哲学无用,不是说人类的哲学就是无用之学,学西哲和懂点逻辑判断推理的人,一点都不难判断出这样的结论来的。如果非要如此的说哲学就是无用之学,那就是缺少世界哲学全局观和大视域的表现。
应该明确的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客观真实的与人类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是一直存在着的,它就是中华文化哲学的主线‘道家’理论体系中的形而上学哲学。中华文化哲学的道家哲学理论形成的初始期非常之久远,与中华文明文化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因为中华文化哲学理论的形成是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着的,它来自于生活实践,又用生活实践进行检验,这样与社会生活有用的理论和原则才能够流传下来,所以这就是中华文化哲学生生不息,不因世事变迁而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人类哲学的发展与西方科学的发展一样,任何学问和理论都要以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用为原则,而且是第一原则。
对于有用性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也涉及到人类思维深度的问题。
哲学是探求人类社会生活有着怎样有意义去生活的大视域、大标准、大原则的理论问题,这个有用是‘’大用‘’的范畴;它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指导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所以哲学理论的顶点就是‘’形而上学‘’,哲学的形而上学探求的就是哲学理论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原则,这样的哲学理论具有唯一性和终极性。如果形而上学呈现出的是多元化的形式,那它一定是行而下领域里的理论原则,如果把行而下领域里的活动和理论给以形而上学的定义,必定会造成哲学理论与形而上学理论的混乱。
比如科学的有用性,体现出的是行而下领域里的小用,具有工具的性质,所以科学的抽象理论成果并不是也不会形成形而上学理论。科技当中的理论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工具和技术只体现出有用性和使用性,所以科学虽然在发展中体现出了‘’实事求是‘’以及重视实践检验等的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性的某些特征,但是科技发展无法把握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意义的方向性的选择,所以科技的有用性也曾被用来进行殖民或正在被用于战争。
所以哲学的有用性与科技不同,它在人文领域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所在,为人类的前进和发展提供指导原则和价值标准。所以哲学理论提供的一定是与人类社会有益的正向有用性的理论,探索的一定是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的理论学说,如果背离这样的方向性选择,或者无益于这样的方向性的理论论述,都不是有益或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所以哲学理论的有用性一定是正向性的,不会像科技的发展那样,即可以为人类发展造福,也可助有邪恶思想的人或者集团危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看法就回答了西方为什么有科学而无真正哲学的问题。因为哲学需要有被人类认可的、经过人类社会实践检验认可的形而上学理论的存在,而西方哲学恰恰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形而上学理论。
然而,东方的中华文化哲学,是以与西方的经院理论哲学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发展而来的。中华文化哲学的发展,自古以来的理论依据是以有用为第一原则,探索的过程是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中华后辈学人,在简述古人河图洛书和易经的理论形成过程时就说是近取诸物,观鸟兽之纹以及人之生活的规律,远观昼夜星辰之运行变化,加以总结抽象为河图洛书及易经的理论和图像形式;所以经过历史的检验,以河图洛书和易经理论为基础的阴阳五行理论与以河图洛书易经理论发展出来的实用科技农业历法与二十四节气,都是以实用性为标志而存在至现代的。以古人的实用理论为基础,到春秋老子时期,老子将行而下领域里的理论及先人的道学理论认识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抽象的理论概括,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写成了千古名著《道德经》,道德经将形而上的“道”与行而下的道,将形而上的“德”与行而下的德,论述得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使形而上学的理论紧密的联系行而下的应用哲学,使形而上学的道学理论具有了有用性和应用性,也突显了道学理论的形而上学性质,因为形而上的道是具有唯一性的顶级和终极范畴的哲学概念。
简单说中华文化哲学是因为有用的性质才会被所有的社会形态所接受和应用,因而才会生生不息而存在。这样的认识才是切中中华文化哲学发展脉搏的正确认识;您说中华文化哲学这样的形而上与行而下理论俱全又与有用性紧密联系的神圣一样的理论存在,不被学界所认识和研究乃至于发扬光大,岂不是拙拙怪事吗。
对自己国家神一样存在着的理论成果视而不见,学界没有形成统一之认识,就是当前中华文化哲学的系统理论、统一之哲学理论认识上不了百度的根本原因,因为百度也没法将没有形成统一之认识的中华文化哲学理论摆上一席之地,所以一查就是西方哲学是如何如何的介绍,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百度妈也眼望着中华无自己的哲学理论成果之统一说法的尴尬局面而干着急啊!
以上唠了这许多的话题,点线较多,似乎不容易使人一看就懂,因为谈哲学不说清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更会使人茫然。因为在行而下的应用哲学领域里谈学哲学的目的和实用性问题,会各说各理莫衷一是,只有树立了最高的形而上的哲学原则和标准,才会有评判标准,谈行而下的应用哲学理论时才会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才不会超出正确原则标准的界限。
综上所述,学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有用的应用哲学才会得到学习和应用。所以,一段时间以来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所谓哲学就都是行而下领域里的有用的应用哲学;孔子的儒学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毛泽东的哲学亦是如此。
从毛泽东等老一辈理论家的哲学实践来看,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哲学的继承和正确的现实的应用哲学思想作为指导,才使中国的事情好起来,中国才能有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才会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才会在战略大局上有超然的姿态和眼光,才能够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直至最后的胜利。
一个民族有真正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哲学理论和哲学的形而上学理论存在,又有一批掌握了真理的精英领导者的存在,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此说来,说哲学是无用的理论学说,不就会显得这样的说法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了吗。我们学哲学不也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