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超能晶体,变形金刚动画版有哪几部?
美版动画:1.变形金刚(第一季) 2.变形金刚(第二季) 3.变形金刚 大电影 4.变形金刚(第三季) 5.变形金刚(第四季)注:即The Rebirth/重生 6.变形金刚 第二代(注:即G2) 它与G1(即S1-S4)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分镜头转换或者是标志转换时加入了3D动画效果,并且用CG动画做了新片头,但只选了52集,不是全部选取;而漫画是独立的,与动画内容无关 7.变形金刚 超能勇士8.变形金刚 猛兽侠 9.变形金刚 汽车人战记 10.变形金刚之雷霆舰队 11..变形金刚 能量晶体 12.变形金刚之塞博坦传奇 13.变形金刚:08动画版14. 变形金刚:领袖之证 日版动画 1.紧急都市 发动篇 [注:日版独立单集OVA] 2.变形金刚之头领战士 3.变形金刚 英雄传说篇 4.变形金刚之隐者战士 8.胜利之斗争 9.变形金刚 Z(地带) 10.超级生命体变形金刚 野兽战争 Ⅱ(第二部) [注:日本对美版BW第一季续作]11.超级生命体变形金刚 野兽战争 Ⅱ 白狮擎天柱千钧一发! [注:日BW 2的电影版] 12.超级生命体变形金刚 新野兽战争 [注:日BW 2的续作] 每一部之间内容基本无联系,只需要知道各个人物叫什么便可。
孩子爱看动画片应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隔夜君推荐你们前去怎么样一篇近期于网络上被传疯了的文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沉迷游戏》,文章作者用其本身作为一名优秀游戏创作人的经验,加上犀利的言语用字,以及循循善诱的“引导方案”,行云流水般的给我们完全的剖析了整个问题的缘由,也让我们知道了该如果正确的对待“沉迷”这一事情。
下面是隔夜君对这篇文章的关键主旨的提炼,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一、“沉迷行为”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时下让万千家长们嗤之以鼻的游戏或者动画片,亦或者是足球篮球这些在传统观念上有益身心的玩乐,还是家长们热切期盼的学习读书,这都存在着“沉迷”一说,而世俗上的“沉迷”也仅是将其定位为“非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罢了。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知晓到这些并行的玩乐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说的深入一点就是我们常言道的“用户注意力的竞争”。
只要一样事物能够在这一点之上能够给予到用户足够优异的体验,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聚集到相当数量的用户于上方---说实在的,这些玩法,在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商家们疯狂的补贴时代的我们来说,应当是熟悉得不能在熟悉了。
好,那问题来了,你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还是一件苦痛不堪的事情呢?
除了极其个别的大神,隔夜君相信学习之于我们来说都是苦不堪言的。仅仅站在本源的初始体验来看,学习这一产品较比于其他的玩乐就已经输了好几百条起跑线咯。而后我们又看到作为话语和意见裹挟的家长们,继而采取的是更加败坏学习体验的“打骂强制”,这一系列违背人性的操作,能够让一名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吗?
隔夜君相信,只要其他稍微在体验度上方较比学习要优良一丢丢的商品的存在,那么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转移到这一阵地里头去,因为这是人性的使然。
二、在“专家”面前,别做“毫无意义”的反抗。你们知道现时B站最赚钱的生意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如今市值几千亿美元的腾讯帝国将近过半的收益都是来自于哪里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游戏”无异。
不过在这个基础上,隔夜君要补充的一点就是,一个足够大的产业,其内部必然就会聚集到相当之多的人才,他们每天领取着超级高额的薪酬,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游戏产品能够进一步,再进一步的更为贴近目标用户的需求(对于游戏类产品来说,孩子的比例是相当之大的)。
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沉迷游戏》这篇文章当中有一句话是相当经典的,“当我们的游戏策划已经破解了马斯洛需求上方的‘自我实现’之时,家长们也仅是采用着粗鄙传统的谩骂和打闹,这无疑就是用弹弓去对抗他人的飞机大炮”(文字上略有不同,但意思基本差不多)。
可见,家长们无论是何等程度的声嘶力竭的去阻挠孩子在“沉迷”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事实上,这都是毫无用处的“自我催眠”罢了。
这个事情对于二次元领域的创作来说也同样如此,月收入不过数千的家长,竟然凭借一己之力推倒别人家的动画帝国,这不是蚍蜉撼树,又是什么呢?
在这一件事上也可以印证到,《喜洋洋和灰太狼》等等之流的动画之所以在现时基本销声匿迹了,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压根没有家长的事情的,只不过是创作组的“创作能力”已经濒临殆尽所导致的呢。
有些战争在未开场之前就已经能够宣告结束了,世界就是这么的残酷,但我们又不得不去接受这一现实。
三、正确的引导比什么都重要。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沉迷游戏》这篇文章当中,作者借用其于创作游戏奖励机制时的方案,类比和套用到自家的孩子教育上方,并取得了相当让人欣慰的成绩。
而其中核心的关键就在于“明确孩子的喜好,并将目标其拆分成悉数阶段性奖励引导”以及“提升其玩乐品味”之上。
比如单就动画片这一类目来说,隔夜君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承认其中也是存在着相当优质,其成片质量甚至能够超越电影佳作的存在的。对于这样的创作,作为家长的我们就有有耐心去给予多一点的陪伴,并教导孩子们去欣赏这些创作,用一句有点儿“歧视义”的话述来说,那就是“让孩子们养成一定的鄙视链”。
富有教育意义的宫崎骏动画,尽管历经数十年的岁月冲刷,已然依旧历久弥新着。
生物本身就是存在着“向信息质量高,以及信息密集程度高”的趋势去转变的,兼且当人类饱尝到优质美味之后,他们就自然而然不太想要回到去低劣的产品池当中。
如此般沐浴在优质创作里头的孩子们也将会较比同年人获得更为健全的价值观体系,也能够让他们体悟到“眼界提升之后,发觉过去的东西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一道理。
对于“明确喜好”和“目标拆分”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咯,不过其中的核心就是,不要泛泛的去阻挠孩子的喜好,找到其于里头的关注点,比如是否在游戏当中早恋了?比如是否现实无聊啦?再比如孩子究竟是钟爱游戏的哪一种成就呢,能否通过别的方式去进行转移呢?
这都是需要家长们用心去了解的,绝非一言以蔽之就能够杜绝的,然后在附以阶段性的诱导性奖励,沉迷这个事情或许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上述就是隔夜君对于“沉迷”这一话题的剖析,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一点儿帮助。
关注【隔夜说动漫】,一个有趣且有深度的动漫自媒体。
如果觉得回答对你们有用,麻烦“点赞”以表鼓励!
最近有什么动画很火?
hello,很高兴能来回答问题!
不用说,一定是由NETFLIX出品,大卫芬奇监制的动画短片集《爱,死亡和机器人》,这两天在朋友圈拥有相当高的出场率。
剧集共有18集,囊括了18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由独立的创作团队完成,因此在每个故事之间,视觉乃至情感体验都大不相同。
这样的剧集,如果单以个人的视角来谈,那实在是太过局限,所以,我们找来了好几位朋友,大家一起聊了聊,《爱死机》到底有多爽。
在我看来,最具朋克气质的两个故事,是第三集《证人》和第八集《狩猎愉快》,离经叛道又交融感十足。
《证人》的故事发生在富有赛博朋克气息的现代香港,而《狩猎愉快》,则以蒸汽朋克风的19世纪香港为背景。
两个故事里都有绕不过去的中国元素。《证人》主创团队中的凌云,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狩猎愉快》的原著刘宇昆,是美籍华裔。
前者为故事构建了一个迷幻的世界。其实恐怖轮回的点子并不算新颖,但正是发生背景的特殊性,让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解读的空间:电子科技感十足城市之下,只剩了逼仄和压抑,不管追还是逃,总之节奏慢不下来。
《狩猎愉快》的故事以及氛围更能让我起鸡皮疙瘩,将东方妖术跟蒸汽朋克结合在一块的点子,简直惊为天人。
故事里两个世界的过渡衔接也极为流畅。19世纪、殖民者、铁路……几个元素就勾勒出了时代背景,而顺着冒着黑烟的黑龙,则来到了香港。工业的发展抑制了自然妖法的魔力,随之崛起的,是带有魔法的蒸汽机械。
这是两种极具朋克气息又截然不同的探讨。在短片的留白处理下,真能让人为之思索得睡不着觉。
《证人》这集看得我肾上腺素直线飙升,每一帧都想卧槽!虽然剧情有点老套,就是一个无限轮回,但,这都不是问题!
香港的市井也被画得太有味道了,舞女跳舞那里,广角镜头和剪辑的节奏非常好,还有点小福利(哈哈)感觉太疯狂了!追逐场面画的真好,第一次看到动画还能模拟运动镜头里面虚焦的变化,精致哭了。
《冰河世纪》这集的创意也太好了,冰箱里发现了文明,从冰河世纪到未来世界,也就是地球文明史的缩影。看的时候觉得好有想象力,看完了觉得细思极恐。
谁能先告诉我,外面这两个主人公的世界,是画的,还是实拍的,我已经分不清了!
还让我恐惧的是这短片就像“农场主假说”,我们到底是在怎么样冰箱里的文明发展,还是我们就是冰箱里的一个小点点,只要一块冰掉下来,我们整个人类就毁灭了,这短片的立意真牛bi(消音)。
大概在一周前看到豆瓣关注疯狂刷这部剧的想看,上周找到汁源后一口气嗑了十三集,所以现在让我选出最喜欢的一集也是在只看了这么多集的基础上哈。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还没看之前,总看到有人说这剧有多黄多暴,但因为我本身接受程度比较高,所以剧中的所8谓黄暴场景对我来说也就一般般吧,因此在这方面的感受力度上就稍微小了点。另因找的汁源并不是高清的,所以对这剧的评判标准也就更集中在剧情上了。
但是等我说出我最喜欢的一集,就会马上被打脸。因为EP12“Fish Night”《古鱼复苏》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简单到更像个MV。
这集就是说一老一少俩男的因为车坏了被困在沙漠腹地中,完了老的跟小的说这地儿以前可是片大海呀,说完他们半夜惊醒来了次奇幻海底游,结果小的因为玩得太开心忘记了警惕就被五颜六色的大鲨鱼吃掉了……(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大家在海里游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四周,不要被大鲨鱼吃掉了(认真)。
好吧,到底为啥更喜欢这集呢,因为其他集的套路我差不多在别地儿看过,或者要么就是价值升得太高了非得让我思考点啥。
举个例,EP3“THE WITNESS”《证人》这集,虽然挺花里胡哨的,但是玩的也是恐怖游轮的套路,甚至觉得内女的有点烦,你既然都拿到枪了你就停下来听下内男的怎么说不行吗?感觉很像和男朋友吵架时候女孩子“我不听不听我不听”。那男的也烦,你就不能抓紧机会赶紧说吗?还非要抢别个的枪,不懂事。
再比如EP9“ THE DUMP”《垃圾场》这集,虽然这集是和EP12同一个作者,但我也觉得没啥大意思,就是说一个城管来赶一个住在垃圾场里的老头儿,结果被老头养的由垃圾组成的怪兽宠物吃掉了的故事。所以大家不要乱丢垃圾,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认真)
就,很多类似这种,好像很有寓意但是不知咋说才好的设置,让主打画风牌的EP12“Fish Night”《古鱼复苏》在我心目中显得有点清新脱俗。
以上。可以看,但不看也不会有多大遗憾。
不接受血腥和色情的人,可以看十四集《齐马的作品》。
讲的是一个艺术家,探索了宏大的未知之后返璞归真的故事。这一集的动画效果很平凡,节奏和冲突也不多,有的就是一个女记者的记录和旁边。
但,亮点就是在故事的深度和美感。
齐马是画肖像出身,但日积月累他不满足,为了追求艺术,他把自己“机器人化”了,他的肉体很坚固,也不必呼吸氧气,所以他登峰造极,在火海里行走。
他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艺术大师,但高潮也出现,在他的最后一件作品。
大幕拉开,是一个泳池。所有人都看不懂,然后他一跃跳进了泳池,他那句话很动人,“我要回家了”,然后他在水下肢解自己,碎片、电线、螺丝全部都在慢慢瓦解。
哇,真的有点惊艳。
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微小的不能自己操控的机器小人,缓慢的、沉默的在清洗着泳池的砖,而这个砖的颜色,就是他记忆灵感里第一抹的“蓝”。
有人看完了之后,说“这才是最有中国风的动画”,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短片确实带着哲学和禅意,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宇宙至高的智慧与爱,而是自己。
小说的结尾,短片里没有照顾到。
齐马变成清扫机器之后,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来到池边看他,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艺术大师就这样去了,还在寻找和等待齐马留下的惊喜,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愿意接受这个誓约,他们安静的坐下,欣赏、泪流。
可能这就是艺术吧。
第13集是整季里面不怎么起眼的一集。
因为它实在太工整了,承起转合就是一部标标准准的好莱坞商业大片。
这一集的名字叫《lucky 13》,然后剧组也把它安排在第13集,太鸡贼了。
13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人们都很忌讳。剧中的lucky13是一搜老旧的飞船,它的编号不仅首尾都是13,而且所有数字加起来的和也是13,邪门的存在。
更邪门的是,曾经有两批战士在上面全员牺牲,但是这首飞船自己倒是好好生生地飞回了基地。
然后,这艘飞船被分配给了我们的女主角,准确来说是别人挑剩下给她的,因为她是新来的
CJ制作得非常逼真,有时候我都以为是真人演的。
这艘邪门的飞船到了女主角的手上却不一样了,他们好像人机合一配合得无比流畅,每次出任务虽然过程险象环生,最终都能化险为夷。最后一秒钟营救,好莱坞的套路运用得太纯熟了。
直到这一次,女主角在返航时遭到了地面的伏击,飞船迫降,一场惨烈的战斗不可避免。真的很激烈,在你明知道是动画片,都不是真人扮演的情况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那种。
在掩护完自己的战友撤退后,女主含泪启动了飞船的自毁装置。
然而倒计时结束,飞船却没有自动爆炸……故事当然没有就此结束……
如果说这一季是命题作文的话,13集应该是扣题扣得最准的一个。让我难以平复的不是这一集的情节,而是由它而想到的一些问题:
人类会爱上人工智能吗?我的答案是会。很早之前看电影《A.I.》时,我就知道这一题的答案了。这种爱会有多深,会愿意为它而死吗?反之,人工智能会在相处中了解人类进而爱上人类吗?即使人类始终是自私的,人工智能还会爱她/他吗,会愿意为了人类献身吗?
我们拍摄过很多人工智能产生了感情的电影,要么人工智能反抗甚至统制人类,要么人工智能为拯救人类而牺牲。这都是人类恐惧、自大两种情绪的投射。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人工智能在有了自己的情绪体验之后,成为了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智慧物?人类太孤独了,茫茫宇宙之中需要可以并驾齐驱的朋友。
第十四集《Zima Blue》,是我最喜欢的一集。这集是有原著小说的,改编自 Alastair Reynolds的同名短篇,曾刊登在《科幻世界》2012年第11期。片头符号是简洁抽象的三个方块,很贴切。在总共不到十分钟的片长中,探讨了宇宙、生命、人类和艺术,非常富有哲理和诗意, 并且有很大的解读空间。但归根结底,这一集讲的是一个回归初心的故事。
这一集的画风或者说技术上,并不很特别或很高科技。是纯粹的2D平面美漫风格。当然这并不代表它的设计就很简单。它让我想起大卫·霍克尼的《泳池》。看过本集之后,你会发现选择这种画风本身也是呼应了这一集的内容。
这一集中有一个核心元素,就是“蓝色”,人们赋予蓝色很多意义,看到它最常想起大海、天空、星河等广阔而神秘的东西,蓝色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另一方面,有一句旁白这样说道:“无法决定(Zima Blue)是更接近天空的蓝,还是更接近大海的蓝,但其实两者都不是,Zima Blue是一个精确的蓝”。Zima Blue是本集的主人公,是他,也是他创造的艺术品。从这个概念上讲,指代的可能就是自己。
所以外面的广阔世界,自己,以及这两者关系,都成为了这蓝色的隐喻。(中间顺便还致敬了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有时候,甚至连我自己都很难理解自己变成了什么,更难记起我曾经是什么。这是我开始的地方,我的世界,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我所需要知道的。而现在,我会沉浸其中,不让自己离开,只是感激周围的环境。从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中获得简单的快乐。我对真理的探索终于结束了。I’m going Home。”
So,没看的你,还不快冲鸭;看了的你,也来跟我们聊聊鸭~
星际战甲超能强度振幅单张卡的振幅强度上限是多少?
初始容量,就是你的战甲从0到30级,能放多少MOD(振幅晶体),正常情况下是战甲等级=容量=段位。也就是说,你的段位越高,你的战甲容量也会越高,当然,上限30(上了奥罗金反应堆的是X2…但是依旧按照之前说的…)。
不同的振幅晶体拥有不同的能量数值,最多大概一张消耗15—20的容量。光环槽(就是最上面第一个格子)里放的卡会增加额外(=这张卡)的容量。新手教程的时候应该有教你怎么插卡,这个东西就是振幅晶体
电脑cpu和手机cpu的差距有多大?
电脑装一个安卓模拟器可以使用手机的.apk应用程序,也可以大屏玩游戏,但如果扛着一台电脑来打电话,还不如一个“大哥大”。
假如在手机上安装或者虚拟一个Windows,会卡到你会怀疑人生,更别提日常的生产力用途了。比如打开CAD、3DMAX、Pr等,就算打开不卡,我是该放大呢,还是持续放大呢?
这很好的验证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电脑CPU和手机CPU注定奔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或许以后屏幕可以隔空投屏随意伸缩,并且不再需要实体的鼠标和键盘,可能它们两就会产生交集。至少现在是没有办法比较谁强谁弱,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也它们有各自的应用场景。
电脑CPU和手机CPU架构上有本质上的区别高通(骁龙)、苹果(A系列)、华为(麒麟)、联发科(天玑、Helio)、三星(Exynos)、紫光展锐(虎贲)等手机CPU都是基于ARM架构,ARM属于精简指令集架构。电脑使用AMD或Intel的CPU都是基于X86架构,X86属于复杂指令集架构。指令集存储可理解为CPU的大脑,引导CPU进行运算,帮助CPU更高效运行,介于软件和底层硬件之间的一套程序指令合集。
精简指令集架构和复杂指令集架构的区别假如我们现在要教一个懵懂的娃娃吃饭,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教:
直接对她下达“吃饭”的命令;命令她“拿勺子→舀起一勺饭→张嘴→送到嘴里→咽下去”;有人认为先给她足够多的训练,让她掌握一系列的吃饭动作,那么就可以简单的说一句“吃饭”就可以让她完成一系列“吃饭”的复杂动作。
有人认为“吃饭”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很复杂的,如果仅用“吃饭”一个命令,你想让她吃菜怎么办?难道再训练她吃菜?可以把事情分为许多非常基本的步骤,这样小娃娃只需要懂得很少的基本技能,就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无非是下命令的人累一些。这时再叫她吃菜,只需要把刚刚吃饭命令里的“舀起一勺饭”改成“舀起一勺菜”。
X86架构和ARM架构针对的场景不同导致制造工艺的差别ARM从来只是设计低功耗CPU,而X86的强项是设计超过性能的台式机和服务器CPU。比如:intel一款i系酷睿CPU平均发热率为45W,而ARM一款CPU(含图形处理等)发热率最大瞬间峰值约3W。10多倍的功耗差距。
这样做对比似乎不太严谨,但可以看出基于ARM的CPU使用现在最顶尖的工艺制程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需要功耗更低的CPU。
另外,现在的移动设备都是片上系统架构(SOC)。
就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CPU、图形、地址、音频、网络等。这样可以节省集成电路的面积,提高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功耗,同时节省了成本。
片上结构就好比:原本要坐长途汽车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直接挪到城里了,只需要坐一趟地铁或城市公交快线就到了。片上结构也可以提高芯片内部硬件的利用率,同样一套硬件,一个时间段可以做某一件事,另一个时间段可以用来做另一件事情。
X86架构和ARM架构一直都在发生碰撞比如Intel的Atom系列处理器采用了跟ARM处理器类似的温控设计,进军移动设备;比如华为推出基于ARM的服务器、苹果Mac将在未来改用ARM架构;有人说X86架构无法做到ARM架构的功耗,而ARM架构也无法做到X86架构的性能。但毫无疑问ARM已经具备了进入服务器芯片的能力,离大众化的个人PC也不会太远。
但现在要从X86架构和ARM架构上来讨论电脑cpu和手机cpu之间的差距,还为时尚早。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
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