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霜之路,请问从语文的角度怎么理解5000块的鞋子真的承担不起我这只脚?
语文课上:
5000元的鞋子真的承担不起我这只脚!语文老师:同学们,这节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上面这一句话,然后一起思考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和说这句话的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十分钟之后找人回答这个问题!
十分钟之后:
同学A举手站起:老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的脚很金贵,5000块钱这种上前元的鞋子是配不上我的脚的!
语文老师:好,不错,请坐。还有没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一下这句话所表示的真正意思呢?
学生B举手站起:老师,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在炫富,想让人知道他很有钱!
语文老师:不错,请坐!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下这句话的来历。
前两天有一位不知名的明星人物在车站带违禁品,被工作人员制止,她却无事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被民警带回审问,审问的过程中要求民警给她一只袜子,然后就说了这么一句“否则5000元的鞋子承担不起我这只脚”的话。
配合现场情况来说的话,这是一句很嚣张的话,觉得自己是公众人物,明星人物,就该被区别对待,但是现实却没有如她想的那般美好,任何触碰了道德底线,触犯了法律的人都受到相应的处罚,所以她就很嚣张地说了这句“5000元的鞋子真的承担不起我这只脚!”这句话,想以此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和常人的不同之处,自己很富有!
无论一件外袍外表多么华丽,内里如果已经腐烂的话,那就什么都不是了,人也是一样,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里品质素质的培养,这样才是真正的成长,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
欢迎点击“关注”!我是阿思,每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同的学习、成长、教育信息!为什么死后的庙号为神宗?
神宗还是很不错的,也不容易,我曾写了一篇关于神宗的小作,看完您就有答案了!供参考!
宋神宗是宋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他的任上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熙宁变法。神宗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18岁当上了皇帝,一心想把国家发展强大起来。当上皇帝才知道当皇帝的难处,神宗的伯公仁宗时,国家一年收入3900万贯,支出1300万贯(一贯钱购买力还是挺强的,可以买一瓮酒+二十斤熟牛肉+一对大鸡,包拯当时月收入为1800贯,用购买力等价计算月收入是110万人民币),等到神宗爸爸的时候(仁宗的侄子),国家一年收入是4400万贯,支出是880万贯,等到把国家交到他手上的时候,国家收入是5660万贯,支出也达到了5660万贯,一年下来没有盈余,爸爸留下的巨大财政赤字也让他头痛(神宗是1067年正月即位,1065年宋朝财政亏空1750万贯),国家财政枯竭。没有钱什么都干不了,何谈强大,神宗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真是想破了头,不变法不行。变法说起来容易,前景貌似一片大好,富国强兵指日可待,什么都会好起来的,但等到真正开始干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每个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
一问三不知
宋神宗继位的第三个月,朝廷决定提拔开封知县到开封府工作(开封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政府),皇帝找知县面谈,却发现这位知县对管辖范围内的事,居然一问三不知,气得神宗不知道说什么好。知县可能当时也会感到很无辜,因为当时很多官员都是不干事的,像他这样一问三不知的多的是。
拒绝工作
新皇帝上任,需要选用一些人。神宗任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和参谋,地位很重要),司马光却拒绝。没有办法,神宗只好把他召到御前来询问。神宗说:古之君子,要么有学问没文采,要么有文采没学问。爱卿却兼而有之,请问为什么要推辞翰林学士的任命?
司马光说:臣不会写四六骈文,无法草拟诏书。
神宗说:不用。像两汉那样就行。
司马光说:本朝惯例不可。
神宗说:爱卿进士及第,怎么可能不会写骈文?
司马光竟掉头就走,皇帝也只好派宦官去追,追上以后仍然不肯受命。宦官只好根据皇上的命令,将诏书硬塞进他怀里,司马光这才勉为其难地当了翰林学士。
司马光如此,王安石更甚!神宗让王安石来中央政府工作,没想到他在江宁(现在的南京)一而再、再而三的请病假。最后皇帝问宰辅们:这位到底是真有病,还是在讲价钱?宰辅们有的说王安石是真有病,有的说他是不愿意和朝中的个别大臣共事,也有的说他是胸怀大志,不是想招就能招来的。最后皇帝也就随王安石了,那就当江宁知府吧。王安石最终还是在神宗做思想工作下,去了京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熙宁变法。
王安石在江宁期间,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词!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辞职不干
所谓变法就是改革,但改革还没有开始,王安石就要辞职不干了,因为弹劾他的人太多了。当时的御史中丞(最高监察机关)的长官吕诲弹劾王安石,理由是王安石竟然签了本来应该由宰相签的任免翰林学士的文书,副宰相竟然干了宰相的活,这不是越权吗。
神宗在朝堂上出示了吕诲奏折,询问赵抃(bian四声)和王安石两位副宰相是怎么回事?
两位副宰相都说:不知道。
于是皇帝宽慰王安石说:吕诲恐怕是受人指使,并不能理解爱卿做事的良苦用心。
王安石提出辞职。
神宗不同意,将辞呈原封不动退回。
王安石谢主隆恩,但称病求退。
神宗说:吕诲太不懂事!仔细问他,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这一定是中书省有人挑拨离间。爱卿放心,你我君臣心心相印,绝非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动摇的。
王安石向神宗指出,宰相富弼和曾公亮恐怕顶不住流言蜚语,也未必愿意革故鼎新,这样下去变法难,求治也难。吕诲继续弹劾王安石,且列举了王安石十大罪状,奏折结论是“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王安石再次辞职,这次神宗只能二者取其一了,罢免了吕诲。但这次神宗是捅了蚂蜂窝。吕诲免职2个月后,侍御史刘琦、监察御史里行钱顗、侍御史知杂事刘述联合弹劾王安石,痛斥王安石专横跋扈肆无忌惮弃祖宗仁民爱物之家法,改立与民争利祸害天下之新议,结果都被贬出京。后来殿中侍御史孙昌龄、同知谏院范纯仁也被贬出京。
一起走
熙宁三年二月初一,韩琦(三朝元老、宰相,被神宗罢免后为地方官)向神宗反应,青苗法本来是向农村贫民百姓提供低息贷款的,贷款用于农耕种植,结果下面的人搞成了强制摊派,城市居民也要贷款。神宗接到韩琦的奏折,一看,这不行呀!怎么搞成了强贷,城市居民要什么青苗钱嘛?王安石说:城市居民有什么借不得?只要他们自愿贷款,那钱贷给谁不是贷?后来王安石称病不朝了。在家躺了二十天后,王安石上班后驳斥韩琦的奏折,不久之后参知政事赵抃辞职,宰相曾公亮辞职,陈升之提交辞职,司马光出走。
以上仅仅是开始变法时熙宁二年和熙宁三年的事,从中可以看出,神宗的工作量真不小,思想工作想做好真不简单。面对这些能力超群、个性巨强的大臣,要随时准备好面对“一言不合、干脆走人”的局面。宋朝科举很规范,选拔机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选出的人是很牛的人,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作者,欧阳修唐宋八大家,苏轼唐宋八大家,神宗全都碰上了,与这些大臣打交道,可以想象对年轻人的智商是多大的考验,压力该有多大。一心想强大国家的宋神宗,最后38岁就去世了,熙宁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甚至部分变法执行变样害民不浅,宋神宗忧郁而逝,让人嗟叹!
熙宁变法未达到预期,但这并不是最失败的! 最失败的是变法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将朝廷中原本均势的政治平衡打破了(以前皇帝想让一个人平步青云,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符合程序,到后来就不存在了),皇权在变法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最终形成了不开明的专制,走回了高度集权的老路。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北宋末期太监掌握兵权、混子戏子当了宰相,会踢足球会讲笑话会唱小曲的都成了皇帝的重臣,没有人再提出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老百姓的好建议了,因为提了也没有用,且形成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风气。结局是什么,结局就是金人虎狼之师根本看不起这帮骄奢淫逸、文恬武嬉的人,北宋上演靖康之耻后灭亡。
神宗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与这么多大文豪、大才子共事,也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不简单的。王安石虽然后来罢相了,但神宗还是比较照顾他的,神宗去世一年后王安石也去世了。神宗谥号“神”的意思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无法评价”,是中性词,也就是他去世后,当时的人还不好评价他的一生!读完熙宁变法,发自内心的感叹:“神宗不容易,辛苦了!”
张议潮的孙子在敦煌建立了一个国家吗?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二月,沙州城内变乱遽起,归义军第二任首领张淮深(张议潮的侄子)夫妇及六个儿子全部被杀。
动乱之后,张淮鼎(张议潮之子)自立为归义军留后,张议潮的后裔重新获得了归义军的控制权。
但这个辛苦夺来的位置,张淮鼎也没有坐多久。不过年余,他便重病不起,沙州军务只能全盘委托索勋代行。
临死之前,他将儿子张朝奉和索勋都招到病榻前,将幼子托付给索勋照料。
一、匆匆过客索勋作为沙州豪门索氏的代表,曾担任瓜州刺史长达十四年。
在敦煌保存的归义军文献中,曾多次提及他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使万顷良田得以灌溉的功绩,可见其不是个无能之辈。
加之其又为张议潮的女婿,可见归义军中,索勋一直都是核心成员之一。
但可惜,受托孤之恩的索勋,并不是诸葛亮。
当他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台阶上时,没能抵御再上一步的诱惑。张淮鼎死后不久,他便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
非常诡异的是,索勋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居然打通了唐朝的关节。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唐庭居然下诏命认可了,索勋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职务。
要知道,张淮深、张淮鼎兄弟均曾多次上奏长安,请求颁授归义军节度使职权。但唐庭始终态度暧昧,左推右挡,可张氏兄弟苦求不得职务,索勋却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即便索勋获得了唐庭的任命,站在了大义之上,可他取而代之的做法,依旧打破了沙州豪门间的权利平衡。
要知道,沙州归义军政权是由张议潮一手创建而来,几乎所有沙州大族都公认,只有张氏才是沙州领袖的正朔。
甚至“张氏正朔”的范畴窄到,仅限于张议潮的根苗。
就连在归义军起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张议潭(张议潮之兄)的后裔——张淮深(张议潭之子)担任归义军领袖,都有人不断非议责难。
而现在,一个甚至不姓张的人,居然成了归义军节度使。这让沙州其他豪门,实在难以接受。
就算索勋获得了唐庭的授节又能如何?
唐朝现在是个什么熊样,大家都心知肚明。
黄巢起义和朱玫之乱,已彻底掏空了唐朝的基业,别说是对河西施加影响,就连关中都快闹不明白了!
就是在这种心理之下,沙州其他豪门开始琢磨“凭啥是你索家当首领?!”
再说了,咱都是贵族,做事儿讲究“吃相”,您这吃相也太差了吧?!
随即,张议潮的十四女(李明振的夫人),开始在沙州豪族中串联倒索。
当时,虽然李明振已经去世,但河西李氏家族,可是不逊于索氏的顶级豪门。
在张氏夫人(她的名字已经湮没在时光之中)的串联下,公元896年(唐昭宗,乾宁三年)沙州豪们联手诛杀了索勋,“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
二、张承奉的“西汉金山国”和“白衣天子”。张承奉被河西李氏拥立为新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柞,因而复振。
张承奉从此便能掌握大局了吗?
显然不能!
有拥立之功的河西李氏,必须要获得特别的对待。
因此,李明振的四个儿子弘愿、弘定、弘谏、弘益,分别任沙州刺史兼节度副使、瓜州刺史墨离军使、甘州刺史、左武卫长使。
从这些任命便可看出,河西李家把持了归义军的军政大权,张承奉几乎沦为一个傀儡。
李氏家族也不算华丽的“吃相”,又招致其他家族的不满,“倒李运动”续“倒索运动”后再度出现。
河西李氏不得不让渡部分权利给张承奉,沙州权利的天平总算回归平衡。
公元900年(光化三年)八月,也就是张承奉成为归义军首领四年后。
唐昭宗下诏,承认了既成事实,诏令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可以看出,唐朝对沙州这块飞地,早已有心无力。不管是谁掌权,只要奉唐朝为正朔就行。
之后,张承奉一直担任河西节度使,终唐之世,始终自诩为唐臣,可谓不黍祖德。
公元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享国289年的李唐王朝覆灭。
得到消息后,张承奉于公元910年(后梁开平四年),在沙州建“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
《新旧五代史 • 吐蕃传》中有相同的记载“沙州,梁开平中,由节度使张承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
这也是正史中,关于“西汉金山国”唯一的记载。
有一种说法认为,张承奉所用国号,“西”指方位,“汉”指汉族人、汉人,“西汉”合意为西部汉人之国。
“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为同楼兰与于阗、吐谷浑分界之岭,即今甘肃、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尔金山。
按“五行”观念所指,西方属金,金为白色,所以“白衣天子”者,即“西方之天子”。
从其立国的国号可见,沙州附近民众依旧保有对汉人身份的认同。
虽然,沙州实际上是各民族杂居的状态,但在张议潮起义之后,周边以粟特为代表的其他族群迅速汉化。
张承奉自立西汉金山国,未尝没有节境自保的意味,希望在周边异族的环视包围下,用汉人的身份唤起境内民众的支持。
可惜西汉金山国立国之时,归义军的势力早已不是当年勃勃初升的态势。其所拥有的辖区,也不是张议潮时期的至少瓜、沙、甘、肃、伊、凉六州。
从张淮深时期起,归义军的疆域日蹙,西州、庭州和甘州都被回鹘占据,对沙州的归义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肃州被龙家等部族控制,凉州因为有甘、肃二州所隔,早已音讯阻隔,落入吐蕃温末势力之手。
张承奉虽自称“继五凉之中兴,拥八州之胜地”,这实在是大话欺人,他所能控制的区域不过瓜州、沙州二州,和紫亭、悬泉、雍眼、石城、常乐、新城等区区六镇而已,治下人口已不过百万。
只能算当时河西地区,实力并不出众的小邦国之一。
三、西汉金山国的过往当一个国家国力弱小,而周边又强国林立的情况下,最考验君主的,并不是其执政能力和军事素养,而是左右逢源、长袖善舞的能力,张承奉似乎并不擅长这种技能。
其实,在西汉金山国成立之前,甘州回鹘和归义军的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敦煌史料中,多有甘州回鹘骚扰沙州,焚毁寺院的记载。
建国后,张承奉曾派罗通达统兵征伐楼兰,以恢复沙州、于阗间的交通。
我很怀疑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张承奉显然是想恢复古丝绸之路的南线(也就是楼兰线),打破回鹘势力对沙州东西北三面的包围。
但从沙州到于阗(今新疆和田县西约特干遗址),直线距离也有一千二百公里,而汉时的楼兰古国早已掩埋黄沙之下,想要穿越茫茫戈壁,恢复丝绸故道的交通,以西汉金山国的实力恐怕难以胜任。
罗通达很有可能无功而返,但在回师之际,他似乎趁机进攻了伊州回鹘。
在敦煌金山国文献中,对这次出征有如下描述:“还乃于阗路阻,璨微艰危,骁雄点一千精兵,天佑顺盈,神军佐胜。……回剑征西,伊吾弥扫。”
从记载上看,好像这还是场胜利的样子。
问题是出兵的目的是向南寻求通道,发现去于阗的路难走,璨微(当地部落邦国)又不好对付。结果回兵路上,趁高昌回鹘不备袭击了伊州。
可是你想没想过,仅就东边的甘州回鹘,已让金山政权很头疼了,怎能再去招惹西边的高昌回鹘(西州回鹘)?
结果,东西两支回鹘势力大兵压境,连续突破金山国军队的防线,直抵沙州城东安营扎塞。
张承奉不得不连夜派人,去向“南蕃”求援。
这个“南蕃”政权,可能是指生活在陇西的温末或吐蕃部落。
最后,可能是在“南蕃”的协助下,或在沙州军民的奋力抗争下,金山国击退了回鹘的进攻,暂时保住了独立的国体。
公元911年,甘州回鹘再度来袭,这次西汉金山国再也无力抵抗。
虽然,在敦煌保存的《龙泉剑神歌》中,表达了对于战胜来敌的信心,“我帝威雄人未知,叱咤风云自有时,祁连山下留名迹,破却甘州必不迟”。
但战场上的沙州军队,却是“沿路州镇,逦迤破散,死者骨埋囗囗,生者分离异土。号哭之声不绝,怨恨之气冲天”。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承奉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以沙州百姓的名义向回鹘可汗上了《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约为父子之国,“可汗是父,天子是子”。
“西汉金山国”和“白衣天子”降格为“西汉敦煌国”和“敦煌王”,成了甘州回鹘可汗的儿皇帝。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张承奉去世。张氏归义军政权,从张议潮沙州起义开始,历经67年的岁月,彻底终结。
之后,沙州大族、兵马留后曹议金接替了沙州的统治权,他废除了“西汉敦煌国”,恢复归义军称号,自称为归义军节度使,史称“曹氏归义军”。
沙州地区的汉族人政权,又展开了新的篇章。
参考书目:《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_杨圣敏;
《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_冯培红;
《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_郑炳林;
《 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_陆庆夫;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
这是个好问题,历史的魅力所在,就是它可以让我们在了解了一段史实后,有所思考,进而有所得!
了解严延年的人其实应该不是很多,他是西汉宣帝时的酷吏,至于说他的母亲为什么会准确地预测到他的结局,这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的酷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酷吏的出现,实际上是皇权制度的产物,他是为皇权实现阶段性目标服务的,所以在完成了使命之后,酷吏也只能潦草收场,悲哀的退出权力中心及政治舞台,下场一般不会太好!
不得不说的是,严延年的母亲绝非是一般的老妇,她一生育有五个儿子,而且每个儿子都非常的有出息,都做到了两千石的高俸,所以她也被人们称为“万石严妪”。
作为严家的一分子,严延年是非常有能力的,他的工作之严谨,作风之彪悍,能力之强大,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只是严延年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严延年的性格里明显有硬伤,而且有的是致命的!
汉昭帝死后,霍光等一批权臣首先立了昌邑侯刘贺,可是这位仁兄不争气,上位仅27天,据说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差不多平均每天42件。正是因为刘贺的荒唐,霍光等人认为刘贺必须被废,否则自己也会引火烧身,于是废掉刘贺,并杀掉了刘贺带来的200多人。
刘贺被废后,霍光又迎立了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严延年这时是侍御史,官级不高,其实就是监督朝中大臣风纪的。官不大的严延年这时居然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内容竟是弹劾霍光。这个就绝对够狠。霍光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不管干什么事,朝堂上下谁敢吭声!偏偏严延年不服,他给朝廷上奏说,这霍光太能霍霍了,刘贺固然有错,可你也不能把人家带来的人都杀光呀!这也太不地道了!
严延年的弹劾,就像一道惊雷,把大家都吓坏了,以为严延年这回就是不死也不会好过。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霍光居然没吱声,这回他选择了忍耐。按理说,严延年见好就收嘛!可这不是他的性格。严延年一看你霍光不理我,而且貌视我也弄不动你,那就换人!于是他将矛头指向了另一权臣——田延年。这回的理由是——田延年冲撞了天子的仪仗。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个事很快就有了结果,宣判严延年死刑!原因是汉朝的法律上有明文规定,你看见有人冲撞天子仪仗,就应该马上报告相关部门,没上报的,就是死罪。
这下子轮到严延年麻爪了,怎么办呢?跑呗!而且也还真就让他给跑了,至于严延年弹劾霍光,霍光选择隐忍,宣判严延年死刑后,霍光一伙居然会让严延年跑掉,史书上没说原委,咱也不去揣测。
从这两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严延年至少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这应该是好的品质,他是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可是你不能太直了,如果非搞成鱼死网破,那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其一。
严延年再次被起用,是赶上了汉宣帝登基大赦天下,严延年被外放到平陵县去当县令,这时严延年酷吏的性格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当地民风彪悍,严延年就动用了非常手段——专断好杀,也正是因为他杀了不该杀的人,所以他再一次被免官。这也是他性格当中的另一特点:做事果决,手段强硬。按理说,这也是好的特点吧!但是却遭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如果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清雍正时期的李卫和田文镜的故事。
有能力的人总是有机会的,被罢官闲逛了几年的严延年,这一次是参与平羌,而且大胜而归。对于功臣我们总是宽容的,朝廷对于严延年之前的事也不计较了,把他安排到涿郡去做太守。严延年依然秉性不改,当地的治安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达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可老百姓在私底下却给严延年取了一个“屠伯”的称号。啥叫“屠伯”?就是说他是杀人的人的大爷!这是严延年的又一个性格特点——绝对权威。
严延年的母亲是在严延年当河南太守时因为过于思念儿子,而从老家千里迢迢地去看望他的。结果,还没见到儿子,却先领教了他杀人的本事,据说当时隆冬时节,囚犯们被捆成串,一个一个的受刑,血流成河。也许是当时的情景过于血腥,把个老太太震撼到了,老人家拒绝与儿子见面。在严延年苦苦哀求后,这位老母亲见了自己的儿子,并说出了回去后给他立墓的话。可见,当时严延年的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做法有多么的失望。
严延年这个人刚愎自用,也不能听别人的意见。他的好朋友张敞也因为严延年嗜杀,经常劝他,并说到朝廷的左冯翊韩延寿非常仁厚,人家也将地方治理的很好呀!可是严延年不听,还嘲笑对方。他的歪理邪说是:我呆的这个地方,积弊太多,就像田里的草太多,我能不把这些草都锄掉吗?这不就成了另一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了吗?
严延年有一个手下,我们就叫他老义吧。这个人在严延年手下供职多年,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严延年对老义是非常的好,并且把他引为心腹。严延年忘了在庙堂之内,哪里来的什么自己人或心腹呢?情商极低的严延年不管这个,于是什么都和这个老义说,大到朝堂政事,小到官员是非,可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最后,正是这个老义出卖了严延年,列了他十大罪状!
神爵四年冬,严延年被治罪,押解回长安,罪名是:“怨望非谤政治不道”,枭首弃市。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严延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他的结局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各位朋友自我解读吧!
男人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男人成功的标志应该是:
1、外表。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一脸福相、学者相、领袖相、伟人相,象赵朴初那样。
2、内在。博学多才,有较高文化素养,领域内有重大建树的领军人物,有专业著述。如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领袖人物等等。
3、老夫少妻。有真本事且身体棒棒的。如齐白石,杨振宁,张艺谋,张纪中等等,能娶一个象孙女一样的小娇妻,而且还能够生育。
4、健康快乐长寿。能够安享晚年,寿终正寝,一生无病无灾,老了无疾而终。
5、子孙满堂。妻贤子孝,孩子学业有成,敬老孝顺,家庭和睦。
6、不缺钱。衣食无忧,也不缺任何需要的东西,且能够清心寡欲,经得起各种诱惑。
7、受人尊敬,受人爱戴,人皆做为榜样去尽相效仿。
8、福荫子孙后代以及大众百姓。做了很多造福人类的大事、好事、善事。影响后世,福报满满。
以上是理想化男人的成功标志,也是普通人的极致追求。但做为我们普通人,随遇而安,只要努力了,无愧于心无愧于此生便好,人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