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场,金为什么不灭西夏?
金国也不是不想灭掉西夏,但问题是西夏臣服你了,你有啥借口灭了人家。最关键的是西夏有了一位比较厉害的皇帝——仁宗李仁孝。
李仁宗
(1)西夏政权汉化程度较高,因此,仁宗采取了基本的“平衡”政策——附金和宋
西夏党项族政权,除了李元昊之外,其后的历代西夏都对汉人要好些,这从皇后的出身就能看出来。第二位皇帝李谅祚的妻子梁皇后掌权18年;第三位皇帝李秉常长期被母亲囚禁抑郁而死,但其妻子也是汉人、自己的姨妹小梁皇后;第四位皇帝李乾顺娶了汉人任皇后(太后)、曹贤妃(太尉曹勉的孙女,被仁宗尊为国母)。
仁宗李仁孝生于生于金朝灭亡前一年的1124年,1139年登基,那时,李仁孝16岁。李仁孝直到1193年才病逝,治国长达54年。而这时,金国、南宋都出现了非常好的情形,金国出现了金世宗、南宋出现了宋孝宗,西夏的仁宗和这二位在历史上的评价都非常不错。可以说是三国最为政治清明的时期,属于三国的盛世时期。
仁宗的既定政策是“紧随金国”,由此,金国不可能去灭掉一个听话的兄弟,而让南宋孝宗得到实惠或有利时机。再加上,此时金世宗时期也是金国开始“汉化”时期,三个国家间的交战次数相对较少,各自处在了“和平竞争”阶段。
1170年,金国更是帮助仁宗消灭了太后的父亲任得敬“分西夏为二,一为李一为任”的政治图谋。李仁孝的总体政策可以用“附金和宋”四个字概括。
宋孝宗
(2)三大明主并列,新三国诞生并列,以和平竞争为主,灭国是“三主”前后的事儿,他们此三人是比“治国才能”的时期
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赵翼说金代九君,世宗最贤。光凭这个评价就可以知道,金世宗汉化较深,做事教前几代金主比较符合传统儒家统治观点,历代汉家学者也对之评价较高。对于夏仁宗也是惺惺相惜之徒。
同理,宋孝宗一心恢复中原、励精图治,他在位时期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他“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西夏仁宗在位期间,注重文化发展,科举考试、构建法律、倡导宗教、抑制腐化等等,这些都使其成为西夏地域最为广阔的时期。
由此,三国的三位统治者在共存的二十多年间(夏仁宗1139—1193; 金世宗1161年—1189年1月20日;宋仁宗1162年—1189年2月18日),三国之间主要是发展经济,在三国之间上演了不少情报站、货币战,其竞争是一种“和平的治国才能竞争”。也就是,看谁的治国能力强,哪个国家发展最强大。
但是,夏仁宗在位期间其宗族势力没有控制好。导致其子被杀,宗族篡位,直接抛弃了一直奉行的“附金和宋”政策,导致与金国之间战争连连,为蒙古势力灭夏亡金带来了便利。
剑侠世界3哪个区人最多?
盛世大唐区人最多。
《剑侠世界3》是西山居继《剑侠情缘》手游之后打造的剑侠系列MMO手游。游戏以宋金大战为背景,玩家作为一名江湖侠客拯救南宋危机。西山居《剑侠世界3》是剑侠情缘25年致敬经典武侠之作:热血家族战、宋金战场、五行相克、自由交易、拍卖分元宝。
抗金名将岳飞最经典的一战是哪次?
为了支援在顺昌与金军大战的刘锜,南宋派岳飞向金朝中原开辟第二战场。岳飞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首战大败金军于京西地区,紧接着,岳飞遣其大将张宪击金将韩常于颍昌,收复淮宁府。
八月,岳飞轻骑驻郾城,兵势甚锐,金兀术此时已经顺昌大败,他令诸路金军集中,进逼郾城。
谁成想自顺昌后,拐子马二度失效,无奈进至临颍,这一次还不错,赔上二千精兵好不容易拼光杨再兴与三百宋兵,岳飞命张宪率军出战,打得金军连夜狂逃。
金兀术别出心裁,转圈攻颍昌,意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的联系,王贵和岳云出城迎敌,岳云将八百骑,王贵率两千多兵士 ,混战杀掉金兀术女婿夏金吾。
金兀术想签军(征兵)抵抗岳飞的进攻,无有从者,兀术叹道:" 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败!" 不仅北方汉族义军四起,金朝多名金将主动来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兀术手下干将韩常竟然也有这个意思。
朱仙镇大战战,双方对阵,金国十万,岳飞以背嵬骑兵五百人大破之,金兀术竟然逃回了汴京。
此时,岳飞大军距开封,仅四十多里而已。
岳飞军即将渡河之际,赵构、秦桧防岳飞远胜于防兀术,轻易调不回,就先诏张俊和杨沂中两路先撤,岳飞侧翼暴露,然后,严令岳飞班师。
第二年,金兀术才率十万大军渡过淮河,宋军先胜后败,金兀术这才有了与宋朝" 和谈" 的本钱。
最终宋金双方达成了第二次" 和议" ,金国称" 皇统议和",实质上从形式讲,南宋已自我放弃正统身份,成为了"臣"统治下的地方"国"。
假如宋金夏联合抗蒙?
如果南宋联合大金与西夏共同抗击蒙古,那么历史会改写吗?
这个命题很有意思,首先南宋和大金的联盟维持不了多久,因为“国恨家仇”尚在,“二圣”靖康之耻未报,“燕云十六州”大金杀害我国那么多族类占领我国那么多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敌人变盟友维持不了多久的、
大金与南宋分庭抗礼近百年,双方军队国力消耗殆尽并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对于南宋而言长途跋涉攻打蒙古本身粮草国力就吃不消。
那么下面请看小编观点;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公元1229年至1234年为灭掉大金阶段,以金朝灭亡而告结束。那么提前五年开始。假设1211年蒙古攻打大金,这时南宋放弃与蒙古联合,反而大金 西夏 南宋联合共同抵御蒙古。
公元1211年,第一年三国紧急派出使者商讨联盟
前5年南宋,大金,西夏联盟正式成立
前5年;成吉思汗挥军南下,正面战场大金名将金兀术精锐与蒙古精锐铁蹄决战,西夏精锐军队随后赶到,南宋军队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加上国力微弱只有少量部队参战,在很大程度上担任了后援补给,运输,粮草,兵器等运输工作,在三方协同作战情况下,
第二个5年;蒙古元气大伤,久攻不下,战争进入胶着状态。
蒙古铁蹄久攻不下,且大伤元气,只好暂时撤军整顿。
第三个10年,蒙古联合好邻居大辽,联合作战,吐番出卖西夏
大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精锐,借道吐蕃攻打大金,与蒙古联军共同击败大金与西夏联军,南宋军队只好撤退回收大本营,西夏军队溃败被邻国偷袭,大金被灭国
第四个5年,三国局面出现,吐蕃 大辽 大金 ,吐蕃不停从战争捞好处
南宋濒临灭亡,西夏被吐蕃与蒙古 联合攻打大辽。
此时南宋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吐蕃与蒙古联合灭掉大金与南宋,三国局面正式确立,一群野蛮人统治着中原与草原,民不聊生。
第五个10年三国内部出现问题,吐蕃背后插刀,民不聊生起义不断
三国因为益出现矛盾,吐蕃与蒙古联合对大辽发动战争,大辽只好匆忙备战。此时民不聊生,南方纷纷出现义军,以汉人为首领带领其他民族反抗蒙古
第六个20年,汉人崛起,吐蕃与蒙古汉人对峙,三国时代来临,同时西夏 大金 不复存在
第七个10年,汉人重掌握政权,
第八个20年蒙古灭掉吐蕃,最后再次南下,灭掉汉人,从而一统天下。
历史是不可能假如的,即使重来一次也阻挡不了蒙古崛起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才能。
如何评价宋军的采石矶大捷?
采石矶大捷,挫败了金国了精心准备的灭宋军事行动,使大宋延寿一百多年。同时,采石矶大捷又造成了金国的内部政变,完颜亮死于变乱。但谁也没料到,这场强弱分明的战争,竟然由一位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改写了历史,而他的上位居然是一件偶发事件。
采石矶大捷的历史背景绍兴议和后,宋金之间度过了十年的和平时期,随着海陵王完颜亮的上台,这个和平再次被打破。
完颜亮为了转移国内对他得位不正的舆论压力,决定对南宋发动军事行动,意图通过吞并大宋,实现其个人政治目的。为了一举灭掉大宋,完颜亮精心筹划了九年时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并在开封设立战前指挥中心。同时,他大力扩充兵员,积极筹备战船、军马、武器等装备。
在金国对外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次的准备,像这一次这么细致,九年的时长,也显示了完颜亮志在必得的决心。
而此时,大宋对金国人的举动竟然毫无准备。战前的三年内,不断有使者,将金国人的企图汇报给朝廷,宋高宗根本不相信。直到战前一年,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特地跑了一趟金国,带回了确切消息后,满朝这才紧张起来,赶紧布置防御工作。
采石矶大捷的经过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领六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从寿春、蔡州、凤翔及海上,同时发动进攻。完颜亮亲率东路人马,御驾亲征。
此时的南宋危机重重,一方面岳飞等抗金名将都不在世了,参加过早年抗金战争的将军,仅剩吴阶的弟弟吴璘,和病得下不了床的刘錡。另外,主战派和主降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利争斗,朝廷根本没法,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军事部署上。
果不其然,两军一交接,宋军不战而溃,完颜亮的大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直接推进到了长江北岸。
面对将领们的逃跑,宋高宗不得已派叶义问,去前线监督。叶义问也胆小如鼠,他不敢去,就派一位叫虞允文的参谋军事,代他去前线。虞允文此时的身份是中书舍人,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中低级别文官,想不到历史竟然把他推到了前线。
虞允文到达采石矶战场时,不由吓了一跳。他发现,这里处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局面,军士们人心惶惶,时刻准备逃散。
原来,原负责人王权因为畏战被撤职,接替他的李显忠还没到任,这一万八千人,从江北一路败退江南,早已经是惊弓之鸟。
虞允文这颗金子等到发光的时刻了,他毅然担当起,临时组织士兵们抗金的重任。在他充满激情的演讲下,士兵们稳定了情绪,并被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虞允文将这些士兵分成五队,一队乘船游弋在江中,两对在江边左右散开,还有两队人马隐匿江边的山林后面,做疑兵和机动。金军的大船到达南岸后,登陆的先头部队,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迟迟不能占领登陆滩头。江中心游弋的船队,乘势拦腰攻击金国人的大船。
金国人明显不大善于水战,很快被宋军搅得阵型大乱,无数大船颠覆。登陆不顺,江心又遭遇伏击,隐匿在山后的部队乘机张旗鼓噪,给人一种大队人马增员的假象。也该虞允文走运,恰巧有一支从光州逃跑的宋军路过这里,虞允文立刻将他们组织起来。这下金国人以为宋军大股增援到了,吓得纷纷后撤。
第二天,完颜亮再次强逼士兵,从杨林渡口进攻,又遭到了宋军的强弩和霹雳炮的打击,再次渡江失败。完颜亮被迫从采石矶撤退,回军扬州,准备改从镇江瓜洲渡过江。
采石矶大捷后,虞允文马不停蹄,前往瓜州增援刘錡。因为采石矶大捷,宋军的气势高涨,金军在瓜州渡接连失利,始终不能过江。
就在僵持阶段,金兵们陆续得知一条消息:国内已经发生政变,金熙宗宣布登基,完颜亮已经被废为庶人。这条消息让金军最后一点气都泄光了。当完颜亮歇斯底里地下达,三天必须渡江,否则全部处斩的命令后,士兵们哗变了,他们直接砍掉了完颜亮。
自此,完颜亮精心准备了九年的灭宋战争,以他命丧江边画上句号。
采石矶大捷的意义因为一个文官的“越位”行动,创造了采石矶大捷的奇迹,让大宋得以延寿。这个看似偶然的军事行动,其实暗含了一个必然性——只要中国人上下一心,没有做不成的事!
大宋的孱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内耗,永远也做不到上下同欲,甚至是相互掣肘,相互拆台。
当虞允文将散兵游勇们,以一个信念捏合在一起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最伟大的部分,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华文明能绵延几千年,靠的就是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