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 孙尚香,新三国中的吴夫人是孙尚香的母亲还是孙权的母亲?
是孙权的母亲。 孙权的母亲吴氏,是孙坚的正室,史传中称为吴夫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吴太夫人。吴夫人,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但也象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女性一样,没能在正史中留下她的芳名。据《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记载:她本是吴郡人,吴郡的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是个大范围的地理概念;也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浙江省建德市人,当时属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市)。父亲吴辉,字光修,曾做过东汉的奉车都尉,官至刺史。由此看来,吴氏家族也应该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势力的。吴辉去世后,葬在了姑苏山西北、胥口的东岸。父母双亲过世后,吴氏就与弟弟吴景一起,举家迁到了钱唐(今浙江杭州市),投靠在亲戚家中。年方及妍的吴氏出落得美艳绝伦,又加上有学识才智,因此来钱塘后也算得上是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了。 年轻的孙坚知这后,就想要娶她为妻。那时,孙坚因为与父亲一起乘船到钱塘去,在钱塘江畔只身智捕海盗,追杀盗贼,保护了商旅的财物,而名声大振,被郡府任命为缉捕盗贼的武官,因此也算是有点权力的小官吏了。但没有想到吴氏的亲戚都嫌孙坚轻佻狡诈,不够稳重,而孙氏家族的门第也不算很高,所以就想加以拒绝,孙坚感到失望又惭愧,并由怨而生恨。吴氏知道后,恐怕会因为自己的缘由,而给亲戚们带来麻烦与不利,就对亲戚们说:“为什么要为怜惜一个女子而招致灾祸呢?如果我找不到好丈夫,那也是命中注定的。”在吴氏的劝说下,亲戚们同意了这门婚事。 这样看起来,孙坚能够娶到吴氏,很有点逼婚的意思,但吴氏对孙坚的才干也肯定是多少有所了解的,更重要的是,孙吴两家的联姻,无形中消弥了孙坚可能会对吴氏亲戚的仇怨或不利,并使孙、吴两族紧密地给合在一起。后来,吴夫人之弟吴景带领部属跟随孙坚父子北战南征,为创建东吴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使是明证。而孙坚与吴夫人俩,婚后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虽然有可能俩人是聚少离多,但他们却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算是对这段婚姻的最好注解。
刘备和袁绍一场大败后?
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病逝。
夷陵之战半年后,刘备病逝。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活了12年。12年间,破马超,定关陇,降张鲁,后又亲入汉中与刘备争,此外,更曾四越巢湖与孙权战,可谓精神满满。
都是大败,为何只有曹操还能如此精神呢?
官渡之战后的袁绍官渡之战时年龄:不详。(出生年不详,但考虑其早年与曹操为友,年龄应与曹操基本相当,或稍大几岁,当时应为45-50岁左右)
官渡之战后,袁绍“自军败后发病”,身体出了问题。
打了这么大败仗,心情郁闷,身体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好好养一养,身体未必不能恢复。
毕竟,尽管遭到了沉重失败,但是,此时,袁绍依然坐拥四州之地,并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依然算是天下最强的军阀。
官渡之战后,曹操因“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反对:如果不趁机打击袁绍,远征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这表明:1、在曹操自己看来,当时进攻袁绍没有把握;2、在荀彧看来,袁绍只要“收其余烬”,依然是最强的威胁。
所以,袁绍如果能“收其余烬”,实力恢复,身体自然也可能随之好转。
然而,袁绍迎来的,是更加郁闷的余生。
袁绍强盛时,内部问题就很严重。到官渡战败后,这些问题开始爆发,不断摧残着袁绍。
首先是内部班子的争斗。
袁绍的班底,由他自己带来的河南(以颍川为主)人士和河北本地人士组成。
两派明争暗斗,由来已久。
官渡之战后,南阳逢纪进谗言,表示河北田丰听说官渡战败,在监狱中笑话袁绍。
结果,田丰被斩。
随即,颍川系辛评、郭图又献谗,表示河北审配宗族大,兵力强,两个儿子在南方,很可能叛变。
于是,袁绍又以孟岱替代了审配。
这还不算完,颍川系、河北系的矛盾,又与袁绍的二子相争结合到了一起。
汝颍系郭图、辛评等人支持袁绍长子袁谭。
冀州系将逢纪拉到一起,支持袁绍幼子袁尚。
自袁绍军败发病到其去世,接近2年的时间,袁绍却始终没有明确立嗣,可见,他陷于两派竞争中,举步维艰,始终无法解决!
不能解决的,还是内部叛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在政治上本就处于被动地位。
官渡战败后,袁绍下各城邑多有叛者。
袁绍只能“稍击以定之”,不能彻底平息叛乱!
内部问题解决不了,外部威胁也缓解不了。
201年,曹操攻仓亭,大败袁绍军!
内忧外患,一个也解决不了,交替折磨着“好谋无断”的袁绍。
袁绍自然就要纠结至死了!
袁绍死因:纠结至死袁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纠结。
他的性格,驾驭不了他的资源。
他资源丰富,因此能同时得到汝颍人士和河北人士的支持。
然而,他“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所言),不但不能将两类人因才而用,反而为内斗所伤。
“二子已壮”,本是其当年威慑曹操时所用的实力优势之一。
然而,他“多端寡要”(郭嘉语),明明青睐袁尚却始终没有明确立嗣子,导致内部分崩加剧。
“以宽厚得人心”(荀攸语),本是优势。
然而,在不断叛乱时,只能“稍击之以定”,结果“忌克而好威”,始终不能彻底解决叛乱问题!
无论是内部斗争、内部不服、二子之争,他都始终“好谋无断”,长时间处于纠结之中。
官渡之败,使一切隐患都激化了。
然而,袁绍依然继续着“好谋无断”的处理方式。
如此,情况越来越糟,身心健康也越来越糟,袁氏的大业也越来越糟,最后郁闷而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夷陵之战后的刘备夷陵战败时年龄:61岁。
比之顺风顺水的袁绍,刘备的抗挫折能力是强很多的。
当年,他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几次妻离子散,他都能够挺过来。
此次夷陵战败,虽然损失惨重,但比起当年那几次几乎“团灭”来还是“温柔”不少。
因此,夷陵之战后,刘备的表现依然冷静。
他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试图改变艰难的外交环境。
一方面,他长期坐镇永安,威慑孙权,使孙权“惧之”,遣使请和。
另一方面,他也主动传话孙权,“深疚”,争取孙刘关系逐步恢复。
可以说,尽管孙刘复好,没有完成于刘备时期,但刘备去世前的举动,已经为孙刘复好定下了基调。(否则,后来的蜀汉政权,很难放开“君父之仇”与东吴复好)
同时,他又有条不紊地安排身后之事。
最后,白帝托孤,不仅将身后权力安排做了明确部署,甚至连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都做了提醒,可谓事无遗漏,清清楚楚。
因此,刘备虽死,但蜀汉依然继续维持、发展了40多年。
刘备死因刘备死因,大致是由于夷陵之战的身心伤害。
夷陵战败时,刘备已经61岁了。
官渡之战中的袁绍,赤壁之战中的曹操,虽然兵败,但本人基本上没有遇到危险。(忘了“华容道”吧)
而夷陵之战中,刘备几次险些被俘。
退军之时,断后的傅彤所部全部战死!
随后,在秭归,慌乱的刘备被迫烧毁船只,全军走步道,但依然危险。
幸亏石门滩的驿人自担大军丢弃的铠甲,在隘口焚烧断路,才迟滞了刘备的追兵。
其后,李异、刘阿追到秭归对岸南山,孙桓杀上夔道,据要冲断刘备退路。
刘备弃马,翻山越岭,才幸免遇难!
一个61岁的老人,连续遭受如此危险,连续忍受各种折腾,虽然幸免遇难,但身心伤害恐怕是致命的。
赤壁之战后的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
不过,曹操很快就稳定了形势。
荆州战场,曹仁坚守江陵一年,最后退出。然而,孙刘联军的反击势头就此嘎然而止了。
淮南战场,孙权进攻合肥、张昭进攻当涂,但都被曹军挫败。
如此,赤壁战败后的不利局面得到控制,战线稳定了下来。
此后,曹操主要做三件事情。
1、抢占中间地带。
以各自的兵力和兵种结构,曹操难以消灭孙刘,孙刘也再难直接打击曹操,谁也奈何不了谁。
于是,曹孙刘各方,都开始“抢占中间地带”。
曹操先击破马超等关中众将,平定关陇,随后,又攻张鲁,一度夺得汉中。
2、与孙刘直接争夺。
在各自抢占中间地带的过程中,刘备主要精力用于西取益州,暂时不构成威胁,但孙权仍在试图在合肥方向用兵,与曹操争夺淮南。
于是,自211年十月开始,曹操四越巢湖,与孙权争夺淮南。
此后,刘备得西川后,曹操又与刘备展开汉中争夺战,最终败出。
最后,关羽北伐,曹操一度焦头烂额,但最终,随着樊城解围,孙刘翻脸,形势再次稳定下来。
3、处理内部矛盾,代汉。
曹操集团的内部矛盾,主要两类。
一类是集团内部的矛盾,尤其曹丕与曹植的嗣子之争。
尽管嗣子之争一度十分激烈,但曹操下定决心,确立曹丕为继承人,使矛盾未再扩大。
一类是曹操集团与朝廷拥汉势力(包括荀彧等反对曹操代汉的曹家亲信)的矛盾。
曹操镇压了多次拥汉派的行动,甚至与荀彧摊牌,最终稳定局面,逐渐进位魏公、魏王,为曹丕代汉打下基础。
可以说,赤壁之战后,曹操依然极为活跃,依然充满王者之气。
曹操活跃之因赤壁之战后,曹操之所以依然如此充满活力,主要是他的底子好。
首先是核心班子底子好。
与袁绍一样,曹操也曾面临严峻的内部矛盾。
创业之初,陈宫、张邈等兖州本地势力与荀彧、郭嘉等颍川系存在激烈竞争。
曹操创业之初,陈宫、张邈等兖州本地势力叛乱,以吕布入兖州,险些使曹操“团灭”。
然而,经历此次危局后,兖州系败出,曹操的班底基本由颍川系与曹家宗亲组成。
其中,颍川系虽然地位崇高,但多不掌握军权,因此,不构成对曹操的威胁。
所以,尽管后来荀彧等人反对曹操开始代汉进程,但基本能以“和平手段”解决,没有引发大动荡。
如此,曹操对自己的班子始终有着绝对控制力,不会因内部问题伤筋动骨,自然也少了许多无谓的内耗。
其次是势力底子好。
赤壁之战后,曹操依然在东汉13州中占据8州,拥有最多的人口和兵力,并控制着东汉朝廷。
而且,赤壁之战的损失虽大,但远没有伤及根本。
看看赤壁之战时的布局: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等七军部署于汝颍与淮水之间;曹洪、乐进在襄阳,徐晃在樊城,文聘督北方兵在江夏···此外,夏侯惇等人留在许昌。
赤壁之战,曹操损失的主要是荆州降军,虽然“北兵”也有不少损失,但是,显然,曹操的主力仍在!
赤壁战败,曹操损失了直接渡江南下的实力,但依然有足够的实力维持局势,并另寻机会!
最后是身体底子好。
曹操的身体底子是真好。
赤壁之战时,曹操53岁,尚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后来,年纪更大的曹操依然能亲自出现在关中、淮南、汉中等地,甚至到64岁时仍在环境恶劣的汉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穿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能够喊出这样的话,身子板不硬是不行的!
靠着雄厚的底子,曹操依然是天下最有底气的英雄,自然要活跃于历史舞台啦!
善败者不亡。
所谓“不亡”,最好是他自己的身体“不亡”。
如果身体不能避免“不亡”,那就要做到事业“不亡”。
袁绍最不善败。
袁绍战败后,看起来依然很强大,但他“好谋无断”的本色依然带着自己和袁氏集团走向覆灭!
最后,他不但自己没有安定局势,甚至连后事也安排得稀里糊涂,最后···身死国灭。
刘备善败,但其底子薄。
刘备战败后,原本就虚弱的蜀汉如刘备的身体一样,更弱了。但是,刘备的英雄本色依然没有因夷陵战败而褪去。
他冷静处理各类复杂问题,有条不紊安排后事,终使蜀汉弱而不亡。
曹操善败,底子也厚。
曹操战败后,不但实力依然最雄厚,而且他的枭雄之姿依然无敌于天下。
他能轻松稳定形势,并及时调整战略,依然是天下最有底气的英雄。
三国赵云为何如此受一些人的欢迎?
骑白马的,大多受欢迎,那怕是唐僧!
赵云就是白马银枪,岂能不受欢迎?不仅少年英雄,男儿喜欢,在三国这种打打杀杀的世界里,能吸引广大女性的,估计赵云也是得票最多的,似乎朴谨惠说过,赵云就是她的梦中情人。不知现在身陷囹圄中,会不会枕着三国演义才能入眠。男女通知的人物,自然粉丝重多。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把赵云按“完人”来打造的。从武艺、忠义、胆略、战略甚至道德,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一项项看。
武将当然先看武艺。赵云的出场就十分惊艳,少年将军第一战就是与河北名将文丑交手,五六十回合战成平手,从文丑手下救下了公孙瓒。投入刘备集团后,与曹营许褚、夏侯惇、张辽、张郃、徐晃等重多名将交过手,几乎无一败绩,汝南一战,还枪挑河北四庭柱的高览。长板坡前,是赵云的武力巅峰,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夺了曹操的青釭剑,怀抱幼主阿斗,杀曹营五十余将,冲出重围。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桥段。赵云被誉为“一身是胆”。后来入蜀,参加汉中之战,随诸葛亮渡泸水,平孟获,天水关战姜维,杀韩家四虎,一生无败,号常胜将军。
忠义无双。虽未参加桃园结义,但对刘备父子依然忠心耿耿,两次救幼主阿斗,刘、关、张均认其为“四弟”。正因为此,刘备、诸葛亮的保卫工作,多由其担任。七星坛下接走孔明,甘露寺招亲,一直陪伴刘备左右。夷陵兵败,也是赵云为援救回刘备。不计名利的保好刘备的大保镖。
一身是胆的赵云,不仅长板坡前显神威,汉中之战中还使出了“空营计”,效果不输诸葛亮的“空城计”。曾力劝刘备,不要伐吴,显示出良好的战略眼光。独立领军时可以用计夺桂阳。当桂阳太守欲将寡嫂樊氏送与赵云为妻,被赵云义正辞严拒绝,不坏人名节,这也符合了封建道德观。
赵云的性格,不像关羽的孤傲,不像张飞的暴躁,不像马超之高冷。诸葛亮虽年轻而成为军师,关张多有不服气,可赵云却从来严格听从调遣。在诸葛亮掌权后,每每是用赵云打前锋,让冲杀就冲杀,让诈败就诈败。特珠任务也多为赵云严格执行,从来都是让人最放心的一环。
这样的赵云,怎不会是众人心头最爱?
新三国sh杀武将总数?
截至目前:(基本武将)
魏18人:曹操、郭嘉、司马懿、夏侯惇、张辽、许褚、甄姬、曹仁、夏侯渊、典韦、荀彧、徐晃、曹丕、曹植、张春华、于禁、
SP001杨修、SP006魏庞德蜀17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亮、黄月英、魏延、黄忠、庞统、卧龙诸葛亮、孟获、祝融夫人、徐庶、法正、马谡、
SP005蜀孙尚香吴16人:孙权、甘宁、吕蒙、黄盖、周瑜、大乔、陆逊、孙尚香、周泰、小乔、太史慈、孙坚、鲁肃、吴国太、凌统、徐盛群15人:华佗、吕布、貂蝉、张角、于吉、庞德、颜良文丑、袁绍、董卓、贾诩、陈宫、高顺、
SP003袁术、SP004公孙瓒、SP002貂蝉神将:神关羽、神吕蒙、神周瑜、神诸葛亮、神吕布、神曹操。
赵云去世后托梦给诸葛亮?
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蜀汉名将之一,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物。他先是跟随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后是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左右近三十年,一路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等战役,都取得了赫赫战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也是忠心耿耿追随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和赵云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赵云去世后托梦给诸葛亮,说了九个字,诸葛亮为何嚎啕大哭?《三国演义》中,蜀汉前期历史总是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放在一起,合称为五虎将。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又将这五人封为“五虎大将”。五虎将跟随刘备的时间早晚不一,关张二人在刘备还是白丁的时候最早到来,属于刘备手下嫡系中的嫡系。按照《三国演义》的评论关羽与刘备的关系,是“汉中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赵云一开始是在公孙瓒麾下的,而刘备当时也投靠了公孙瓒,两人因此而认识。之后刘备遇徐州之围,公孙瓒愿意给刘备三千精兵解围,但刘备却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只要赵云一人,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赵云在刘备心里其实很重要。
赵云跟随刘备后,一直作为刘备的贴身护卫保驾护航。虽然少有机会上阵杀敌,但是赵云所起的作用却是其他四虎将没有起到的,尤其在几个事关刘备集团生死的紧要关头。第一次长坂坡血战,赵云出生入死,先杀晏明,再战张颌,连斗四将而不落下风,最后保住刘备仅有的骨血。罗贯中写到此处,他心中的敬仰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一首诗,“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第二次赵云截江救阿斗,从孙夫人手中夺下阿斗,摧毁了孙权扣留阿斗做人质换取荆州的阴谋。在与孙夫人冲突中,赵云不惧孙夫人主母身份,扛着自己可能会被秋后算账的危险夺下阿斗,等来了张飞的援军。赵云对刘备亦又多次护驾之功,最打眼的一次是救援惨败夷陵之战的刘备。虽然在战前赵云顶撞了刘备,当众不同意刘备东征孙权的主张,但是最后救刘备逃出升天的还是赵云。如果不是赵云拼死救援,刘备的人头或许已经被孙桓拿下邀功了。
刘备死后,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兵力与国土已经使蜀汉迅速衰落下去。面对后来的诸葛亮讨伐孟获和曹魏时,五虎大将已亡其四的情况下,作为仅有的一个硕果仅存的老将,赵云担起了重大的战斗任务。南征孟获时,赵云与魏延深入重地,先破敌军,取得南征第一捷。后来与曹魏作战,赵云以长坂英雄的骁勇出任先锋,自领一军,佯攻关中,配合诸葛亮北出祁山。虽然后来蜀军因马谡失街亭而退军,但在各路军马均遭大败的情况下,唯有赵云一军“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并无遣失。”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云的优秀的军事素养。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让赵云担任疑兵之职,驻扎于箕谷,以吸引曹魏大军的主力。有人说,诸葛亮让赵云这员大将去做疑兵,是不是在故意排挤赵云?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恰恰是因为他十分器重赵云。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若想成功地吸引曹魏大军,恐怕只有赵云能做到,若是换成其他人,怕是没办法引起曹真的注意。而且之前跟随刘备的老将相继去世,这让诸葛亮十分心痛,因此诸葛亮才没有让赵云担任先锋,要是赵云也有个什么闪失,诸葛亮怕是会很自责。赵云去世之后,诸葛亮的表现也说明了他对赵云的态度。
北伐之时,诸葛亮突然得到赵云去世的消息,不禁悲痛地说:"子龙病逝,断我臂膀啊!"之后诸葛亮又想起赵云曾跟他说过这么一番话:"丞相,子龙老矣,先帝遗愿,我已无法尽力,复兴汉室大业,就靠丞相你一人了"。据说,赵云弥留时的遗言只有四个字:"北伐,北伐!"
诸葛亮与赵云对刘备是忠心耿耿,两人也是惺惺相惜,如今赵云已去,等于断了诸葛亮的臂膀。加之自己也到暮年,还未完成北伐大业,心里顿时生起悲凉。
赵云临死还念念不忘北伐,可见他将其一生,交于刘备,交于蜀汉大业,这种赤诚能不感天动地?托梦这事儿未必真。但忠心绝对是日月可鉴。
总结:在诸葛亮专心北伐之时,赵云病逝于成都(公元230年)。据说,赵云弥留时的遗言只有四个字:"北伐,北伐!"赵云的突然病逝,给了诸葛亮一个很大的打击。
有一天晚上,诸葛亮身心俱乏地躺在榻上,忽然一个人影闪过,赵云竟到了诸葛亮的跟前。赵云似乎心有不甘,一脸悲痛地对诸葛亮说:"丞相,子龙死不瞑目啊!"听了此话,诸葛亮猛地从睡梦中惊醒,早已老泪纵横。